开放式水源流经鱼池后,不再回收,故耗水量较大,一般多用于水源充沛的地区。按对水温的控制与否,又分为常温流水和温流水两种类型。开放式常温流水养鱼流水养鱼的初级形式。具有投资小、建池简易、管理方便等优点。全部采用自然水源,水温不加调节。由于排出的水不重复使用,一直注入新水,因此水质条件较好。中国过去的山区家庭式养鱼或寺庙、公园蓄养观赏鱼多用此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鲫、鲤、草鱼、团头鲂、鳗鲡、鲈等相继成为该形式的养殖对象。除养食用鱼外,还饲养鱼苗、鱼种。由于在一定条件下流量和产量呈正相关,建池时要充分利用地势差,使鱼池获得较大的流量,同时又使水流进出鱼池不需另加动力,这是常温流水养鱼是否能具有生产价值的关键。
开放式温流水养鱼特点是能调节水温。利用温度高于气温的自然水源(温泉、深井)或工矿企业(主要是电厂)的温排水,作为主要的或调节用的水源,与天然常温水同时注入鱼池,通过控制两者的流量来保持池水的适温。开放式温流水养鱼不仅可提高养殖密度,还可加速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在低温季节,可使池水保持适于鱼类生长的温度,因而能延长鱼类的生长期,缩短其养殖周期,促进或抑制亲鱼的性腺发育。在低温地区,使用温流水培育亲鱼,可提早其繁殖期,从而增加苗种的饲养时间,为培育大规格鱼种创造条件。
封闭循环式又称循环过滤式养鱼。特点是对池中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注入鱼池,因此耗水总量较前两种形式为少,并可使用加热的方法来保持池水恒温。这种方式的基本工艺源于水族馆。19世纪后期,荷兰、美国、英国等国用循环过滤法处理养鱼用水,使其重复使用达数十年之久。20世纪60年代,由于不少国家的水域受到污染,而活鱼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这种养殖方式被引用来进行苗种的培育和食用鱼的生产,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养殖工艺。
循环过滤式养鱼池所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阻碍鱼类生长的鱼类排泄物、残饵分解所产生的氨等有害物质,重新利用时须过滤和净化。一般将排出的污水经曝气后进行沉淀,去掉悬浮的固体物质(如鱼类的粪便、残饵及碎屑等),然后利用生物滤池或生物转盘进行生物净化。生物滤池可将一些残存在水中的悬浮物阻截在滤料(石子、黄沙、塑料颗粒、网片等)的空隙或沉积在其表面,使水进一步澄清,还可借助孳生在滤料表面的微生物群(或称生物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氨和亚硝酸氧化成无毒物质,以完成污水的净化过程。生物转盘是利用孳生在圆盘(筒)表面的微生物群来氧化水中的有机物。经净化的水,再经增氧后进入鱼池。如是温流水循环过滤系统,须在过滤后用蒸气或热水锅炉加热。对水质应根据标准进行严格的监测和管理。此外,由于养鱼密度高,须投喂营养完全的颗粒饵料,以防止发生营养缺乏症和饵料流失。在循环过滤鱼池中,鱼病的发生和传染速度极快,故须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一旦发现鱼病,要尽快进行病鱼隔离治疗和全系统的消毒。
封闭循环式鱼池面积一般仅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并多建在室内。整个装置包括鱼池系统(鱼池和进、出水管渠等)、净化系统(沉淀的、滤池)、输水系统、送气系统、加热系统等,并通过控制和监测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和现代化管理,故控制养鱼环境的能力较强,生产潜力也较大。这种方式较适用于优良鱼类及珍贵鱼类的养殖。在大城市、工矿区或缺少充足水源的地区,使用价值更大。但建造费用昂贵,管理的技术水平要求高,能源消耗也较多。
怎样养好草鱼,草鱼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习性:
草鱼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繁殖
草鱼(白鲩)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生长
草鱼养殖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体重为750克左右;2冬龄鱼体长约为600毫米,体重3.5公斤;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4冬龄鱼体长为740毫米左右,体重约7公斤;5冬龄鱼体可达780毫米左右,体重约7.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左右。 草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肉质肥嫩,味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26.6克,脂肪1.4-8.9克,热量83-187千卡,钙18-160毫克,磷30-312毫克,铁0.7-9.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 草鱼因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且生长迅速,产量高,常被作为池塘养殖和湖泊、水库、河道的主要放养对象。自1958年人工催产、受精孵化技术成功后,鱼苗、鱼种来源容易,已成为我国主要精养对象。草鱼还因其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而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以开荒除草。草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我国唐代末期在广东有将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养草鱼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记载。草鱼常与鲢、鳙混养在一起,投入青草饲养草鱼,而遗留在水中的饲料和草鱼排出的废物,以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鳙的饲料。
养殖技术
无公害草鱼高效快速养殖技术 过去常规养殖草鱼都是以混养为主,3年才能养成,成本高,资金占用时间长。笔者总结推广了无公害草鱼高产高效快速养殖技术,现介绍如下。 1、池塘要求: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每10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 2、池塘清整:冬季排干池水,冻晒20天以上。鱼种放养前15天,进水10-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消毒。 3、鱼种放养:春节前后,每亩放规格为200-250克/尾的草鱼种300尾,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4、饲料投喂: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28-32%,辅投青绿饲料。饲料投喂遵循“前粗后精”和“四定四看”的原则,一般每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草鱼摄食8成饱为宜。3-6月以投喂蛋白质含量为
1、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每10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
2、冬季排干池水,冻晒20天以上。鱼种放养前15天,进水10~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消毒;
3、春节前后,每亩放规格为200~250克/尾的草鱼种300尾,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4、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28~32%,辅投青绿饲料。饲料投喂遵循“前粗后精”和“四定四看”的原则,一般每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草鱼摄食8成饱为宜。连续投喂颗粒饲料一段时间后,应停喂颗粒饲料1周,间隔期内投喂原粮饲料。
5、水质管理:正确使用增氧机,6~10月晴天无风天气,每天下午1~3时开机增氧2小时,凌晨适时增氧;连续阴天应提早增氧。适时向池塘加注新水,采取“小排小进、多次换水”的办法逐步调控水质。6~9月,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每隔15~20天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生石灰10~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1次;
6、采用“前粗后精、精青结合”的方式投喂,控制草鱼肝胆综合症发生。草鱼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公斤鱼体重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后搅匀)0.3公斤与面粉糊混匀后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用3~5天;
7、适时将大规格成鱼起捕上市是草鱼高产养殖的重要措施,主要目的是降低池塘水体的载鱼量,促进后期池鱼快速生长。一般于7月底起捕1次,在清晨水温较低时起捕。
草鱼生态习性
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有河湖洄游的习性,性成熟的个体在江河、水 库等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