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部名为《大唐帝陵》的动画纪录片火了。
自从7月28日晚上第一集《承继汉魏》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及优酷、爱奇艺、腾讯和哔哩哔哩四大新媒体平台同时首播之后,评分基本都在9.5分以上,短短几天内人气和口碑直线飙升。
这部历时5年、耗资2000多万的纪录片是以周秦汉唐 历史 文化为主题的《帝陵》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西汉帝陵》是我国首部大型编年体史诗数字动画纪录片,早在2015年就已经火遍全网,被众多 历史 文化爱好者和纪录片迷奉为经典。
这背后除了纪录片本身质量过硬之外,还与近几年传统文化领域的考古热、文物热以及陕西文物和宣传部门的大力助推有很大关系。
虽然纪录片不断推出,帝陵热度居高不下,然而陕西的帝陵 旅游 却一直不温不火,其发展程度相对于陕西帝王陵墓 旅游 资源的数量、级别和规模而言,只能用落后来形容。
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深思。
1、"光帝陵陪葬坑就足够振兴陕西 旅游 业"
陕西到底有多少座帝王陵?
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七十二陵之说,也有人认为是七十九座。甚至有人根据西安城墙13.74公里的周长数据演绎出"十三朝、七十四位帝王、七十三座帝陵"的说法。
根据2018年出版的《陕西帝王陵墓志》,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 陕西的帝王陵总数有82位,位居全国第一。
这82座帝王陵,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根据考古调查情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田野调查基本能确定墓主人身份的有 44 座。
第二部分:虽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共 38 位。
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帝王陵绝大多数都在关中。在关中又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周围以及渭北高原上,比如西汉十一陵和唐十八陵都是如此。
这和关中地区 历史 地位密切相关。曾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关中,汇聚了周秦汉唐等中国发展进程中最为辉煌的 历史 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古代帝王。
这些帝王的陵墓都是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进行营造,帝王将生前所享有的一切1:1复制之后全部带到了地下。再加上在陕西建都的朝代大都国力强盛并且厚葬之风盛行。因此,陕西的帝王陵墓不论是数量、等级,还是陵墓规模和陪葬品的丰富程度,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顶级水平。
虽然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各种原因,地宫中的文物大多被盗掘,地面建筑也大多被毁坏,但是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陕西帝王陵墓的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仍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不仅具有珍贵的 历史 、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和复原古代中国 社会 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而且为帝陵 旅游 业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帝陵的兵马俑坑、青铜水禽坑、百戏俑坑、石铠甲坑等陪葬坑,以及出土了大量彩绘裸体佣和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佣的汉阳陵丛葬坑。这两个帝陵陪葬坑已经成为陕西 旅游 的名片。
因此,《陕西帝王陵墓志》的主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认为,虽然现阶段国家不允许打开帝陵,但是" 光这些陪葬坑就足够振兴陕西的 旅游 业了" 。这句话并不夸张。
2、陕西对外开放的帝王陵有哪些?
陕西帝王陵的总数虽然有82座,但是有38座还没有找到,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帝王陵现阶段根本不存在 旅游 开发的可能性。
剩下的能确定墓址和身份的44座陵墓中,作为景区开放的大概有十几座,占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帝陵景区,按照 旅游 发展程度大致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梯队:黄帝陵和秦始皇陵。
第二梯队:汉阳陵、汉茂陵、唐昭陵、唐乾陵。
第三梯队:炎帝陵、秦公一号大墓、秦二世陵、汉杜陵、唐桥陵。
众多陕西帝王陵中,秦始皇陵和黄帝陵无疑是处于塔尖的两座帝陵,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是其他帝王陵根本无法相比的。而且 旅游 开发较早,基础设施完善,游客人数和 旅游 收入等各项指标都处于前列,目前都已经晋级为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
其他几座对外开放的帝陵,在 旅游 景区开发上,虽然不如前两座,但也是各有特色。比如汉景帝阳陵是目前西汉11座帝陵中考古发掘工作做得最多、成果最丰富的一座。茂陵、昭陵、乾陵则因为墓主人超高的知名度和陵园建设的宏大规模,在 旅游 开发方面,具备很多先天性的优势。
剩下的已经发现但是现阶段没有进行 旅游 开发并对外开放的帝王陵,数量大概有三十多座,以汉唐帝陵为主。这部分帝陵,是今后陕西发展帝陵 旅游 的重要储备。
相对于整体的帝陵 旅游 资源而言,现在对外开放的帝陵,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陕西帝陵的开发、开放程度远远不够。
3、帝陵 旅游 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 历史 上在陕西建都的朝代有十四个。
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立国到公元10世纪初唐朝灭亡,按照"陵随都移"的 历史 规律,陕西帝王陵的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
作为一个时代重要的国家工程之一,帝王陵墓一般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部分一般包括陵墓封土和地面建筑。陵墓封土大概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此后逐渐发展演变为帝王陵墓最为显著的标志。而地面建筑的规划布局一般模仿都城,包括寝殿、便殿、门阙、宫墙、礼制建筑等多种功能性的建筑。
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再加上战争、耕作、盗窃、火灾等人为因素的毁坏,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地面建筑早已消失殆尽,仅仅剩下夯土筑成的封土堆。
帝陵 旅游 的观赏价值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因为像帝王陵墓这种背后蕴含丰富 历史 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必须以具体的实物景点为依托,特别是游客越来越注重 旅游 体验和互动的时代,陕西帝王陵的这种保存现状很难让普通的参观者产生共鸣。
这个和年代相对较近、地面建筑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皇陵有很大区别。
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帝王陵的地下部分。包括最为核心的地宫以及陪葬坑、陪葬墓等。
而地下部分的 旅游 开发,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考古发掘的基础上。
这就是涉及到第二个原因: 考古工作不足 。
陕西帝王陵的考古工作陆续开始于建国后,距现在超过半个多世纪。
这个时间说不上太短。但是相对于陕西帝王陵墓的数量、级别和规模来说,这段时间取得的考古成果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考古对于陕西帝王陵 旅游 大致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考古调查与勘测为陵园的规模、格局、范围以及建筑遗址的布局和地下文物的埋藏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以后文物保护和 旅游 规划最直接的依据。考古发掘则为帝王陵 旅游 提供了最重要的实物展示资料。
目前陕西几个对外开放的帝王陵景区,基本都是建立在考古调查和勘探以及科学发掘的基础之上,并且具有考古工作开展早、投入力度大以及考古成果比较丰富等诸多的共同点。
比如秦始皇陵,除了1974年开始考古发掘的三座兵马俑坑,46年来还陆陆续续发现了400多座陪葬坑、陪葬墓、建筑遗址等,启动发掘了铜车马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部分陪葬坑。这一系列考古活动为秦陵 旅游 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目前进行过考古活动的帝王陵,只占总数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由于考古工作的相对空缺,直接影响到了帝陵 旅游 的开发。
而对帝陵 旅游 影响最为关键的考古,也受到来自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几位著名考古学家挖掘定陵导致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之后,帝王陵墓的考古挖掘成为国家明文规定的禁区。
国家规定主要针对帝陵主墓室,对一些陪葬坑、陪葬墓、建筑遗址等虽然没有完全禁止,但是想要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考古发掘许可,也是非常困难的。
再加上陕西帝王陵墓数量多、等级高、规模大,距现在时间久远以及很多文献资料的缺失,导致帝陵考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得不慎之又慎。
此外,开展帝陵考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长期投入。陕西作为 历史 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小省,面临着文化遗产众多和投入资金不足之间"僧多粥少"的矛盾。这也是帝陵考古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三个因素导致帝陵考古工作并没有跟上陕西 旅游 业发展的步伐。考古空缺直接影响到帝陵 旅游 资源的开发,而 旅游 开发的滞后,又导致各项收入的短缺,反过来又限制了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除了地上文物遗存不多和地下考古发掘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也成为发展帝陵 旅游 的一大短板。
这82座帝陵虽然基本都在关中,但是绝大多数都在郊区,很多帝陵由于交通不便,甚至被撂荒在山野和农田里,文物保护和 旅游 开发受到严重制约。
2015年陕西专门针对汉唐帝陵出台了《汉唐帝陵文物 旅游 交通线路规划》,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帝陵 旅游 道路网,用公路将29座汉唐帝陵连接起来。
如今五年过去,汉唐29座帝陵的交通问题应该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但是剩下的几十座帝陵的交通问题仍然是个未知数。
除了交通,相应的 旅游 配套设施,比如遗址展示、景区环境提升、安保,以及服务于游客的饮食、住宿、通信网络等公共设施,仍然存在很多的空白和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遗址保护、 旅游 开发和经济建设如何兼顾?
相对于 旅游 开发,现阶段陕西帝王陵的文物保护工作是第一位的。
除了黄帝陵、秦始皇陵和极个别汉唐帝陵得到有效保护之外,还有更多的已经发现和没有发现的帝陵急需保护,盗窃盗掘帝陵和陪葬墓、开山炸石破坏帝陵和自然环境、工程建设侵占陵园土地等一系列问题仍然严峻。帝陵保护与 旅游 开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还有很多的矛盾。
因此,立法成为进一步加强帝陵的保护和利用的重中之重。
2005年和2010年,陕西省相继出台了《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和《陕西省黄帝陵保护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保护这两座帝陵和周边环境风貌以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然而,对其他帝陵的立法保护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早在2013年陕西省人大就启动了《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
然而七年的时间过去了,该《条例》仍然没有完全通过立法。
2014年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曾透露:《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草案已经多次修改,立法条件基本成熟,或将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然而这一等就是五年时间。2019年陕西省文物局公布的年度工作要点显示,将"推动《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2020年陕西省文物局工作要点仍然是"开展《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陕西省帝陵保护条例》的难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在帝陵保护和 旅游 开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徘徊。
当然,把帝陵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并不是说要禁止 旅游 开发。
事实上,遗址保护是基础, 旅游 开发是途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
2015年陕西省针对汉唐帝陵分布特点和区域城乡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汉唐帝陵综合提升项目。计划通过线路规划连接、遗址展示提升、 旅游 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特色 旅游 产品开发等,实现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 旅游 结合。
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帝陵保护和 旅游 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5月9日,西汉帝陵、唐帝陵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陕西省的帝陵保护和利用迎来了新的 历史 机遇。
这八十多座帝王陵墓,穿越几千年漫长的 历史 时光,是老祖先留给陕西最为宝贵的物质宝藏和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如何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挖掘帝陵 旅游 的潜在价值,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在发展 旅游 的同时,如何保持帝陵的神圣性以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又应该怎样平衡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 旅游 开发之间的矛盾,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这一系列问题在未来将长期考验着陕西人的智慧。
你知道陕西有哪三大闻名的陵墓吗?
截至2019年10月,陕西省已发现的帝王陵有82座。
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炎帝2陵外,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1帝陵,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苻坚、大夏赫连勃勃、西魏元宝炬、北周武帝宇文邕各1陵,隋代文帝杨坚1陵,唐18帝陵。
还有虽未确定墓冢,但经多方面考察确认应葬在陕西的,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23位秦公、前秦的高祖苻健、后秦的太祖姚苌和高祖姚兴、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恭帝元廓、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宣帝宇文赟共38位。
扩展资料:
从规模上讲,陕西帝陵很多都属于特大型的,其中如秦始皇陵陵区占地54平方公里;汉陵一般都在十多平方公里以上,至于唐昭陵陵区范围更广达200平方公里,不但在中国绝对第一,即使在全世界也难寻其俦。
陕西众多帝陵中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34陵)、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都居全国第一。从陕西古代帝陵的分布看,其绝大多数位于关中,在关中又主要分布在渭北,著名的西汉九陵、唐十八陵都是如此。
人民网-82座陕西帝王陵数量多
百度百科-陕西帝王陵
“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的帝陵非常多,共有历代帝王陵墓七十二座,一共埋了七十三位帝王。若要说,陕西那座帝陵最让盗墓贼惦记,那肯定要数:秦陵、茂陵和乾陵这三座陵墓了。由于这三陵中宝藏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一个谜,对盗墓者来说极具诱惑力,是盗墓者最想下手、最值得冒险的三座陵。
秦 陵
秦 陵 ,是中国帝王第一陵墓。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当年秦陵“坟高五十余丈,”折算成现代的高度为115米左右,占地56.2平方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详细说明,“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从这文字里可以看出始皇陵的宏大,据说到他死时也没有完工。
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刘彻在位54年,陵修了53年(公元前139年开始营建),到其下葬时,当初栽的小树已成参天大树。“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见《关中记》)。当时由叫张汤的官员负责造陵,其封土高近50米,堪比秦陵,有人因此称茂陵是中国的金字塔。“
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合葬墓,葬着女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十二月(683年),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贞观殿,时年56岁。武则天依其遗愿,将其尸骨运回,并在梁山筑陵。乾陵开工的准确时间是公元684年,当时动用的兵士和民工共计超过20万,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经日夜施工,用了十个多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文明元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继续进行施工,一直到22年后,即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才停止。梁山陵址由李治在生前选定,据说陵名是太慰长孙无忌建议的,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建议定名为乾陵。李治听了很高兴,采纳。
经日夜施工,用了十个多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文明元年八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继续进行施工,一直到22年后,即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逝才停止。梁山陵址由李治在生前选定,据说陵名是太慰长孙无忌建议的,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建议定名为乾陵。李治听了很高兴,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