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饿 一般指在冬季,花开的季节蜜蜂是饿着的。整个越冬期的饲料是否质优量足,是蜜蜂越冬成败的基础。饲料质优,蜜蜂食后大部分被消化掉,蜂群安静稳定、寿命长、不春衰、春繁迅速;蜜源丰富,2公里以内,全年至少有两种以上主要蜜源,另外,还应有一些花期交错的辅助蜜源。花期短,流蜜涌的蜜源场地,蜂群最好放在比成片蜜源地势略低的下风方位。
、中蜂:中蜂全称中华蜜蜂,不但是我国独有的优良蜂种,同时也是我国养殖历史最悠久的蜂种,优点是对我国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缺点是产蜜性能不如意蜂且易自然分蜂和弃巢迁飞由于中华蜜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华蜜蜂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摆放中华蜜蜂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
想要饲养蜜蜂,那么一定要准备好饲养蜜蜂的工具,那就是诱蜂箱,还有就是诱饵,其实这个诱蜂箱是可以自己在家里面进行制作的,因为他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不过在做好了之后,周围环境、蜂场选址:选择座北向南,背风清静的地方。撑握蜂场蜜蜂活动范围内的人工种植的果树等作物的花期,做好防护,防农药中毒。了解蜂场周围的蜜粉源情况,周围是否已有蜂场。
我的观点是:第一步,做好四处奔波吃苦的准备。第二步,找个养蜂人跟班学习。体会养蜂的辛苦并学习技术。第三步,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养什么蜂,养多大规模等问题。蜂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养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是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蜂,其中意大利蜂对大宗蜜源的采集力强、蜂蜜产量高但蜂蜜价格低。
关于蜂半死不活地爬出蜂房
1 、中蜂蜂箱的准备 。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2、 选择培育优良品种 要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中蜂种性复杂,要选择采集力、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蜂种进行育种,。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种,实行优化。根据我多年的观察,中蜂从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类:(1)、 红色种:蜂王腹节有明显暗红色环或或桔红色环,俗称:马鞭王。工蜂体色**,幼蜂浅**并显得苍白。红色种王产子率极强,能维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温和;缺点是抗病、抗螨的能力较差,可择优作为亲本杂交的素材。(2)、 褐色种: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蜂王产子玄高,蜂群采集力、抗病虫害力都很强。优良的褐色种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腹节层次明显、举止安祥,工蜂护脾能力强,受轻微振动能很快安静下来,是中蜂首选的育种素材。(3)、 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形较大,腹节有明显宽黑色环与浅区映照成麻色,蜂王产子率高,工蜂采集力较强。(4)、 黑色种:蜂王和工蜂均较黑,腹部有乌色斑黑色种群大都畏光,爱分群,对外界反应强烈,属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品种,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选育良种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可多项选择、重点培育、不断筛选和优化,发现特别优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采用杂交的方式,尽快获得大批优质蜂王,同时,也可采用在非分蜂季节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从而培育较大群势的蜂群。3、 中蜂蜂场的选择和放置 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4 、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面三刀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 "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 "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5、 中蜂取蜜的技巧 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我在取蜜时,一般情况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虫脾坚决不取。 取蜜的时间也要根据蜜源在1d(天)之中的流蜜时间及其它条件来决定.如在油菜、紫云英和秋桂等蜜源,我都尽量选择在傍晚取蜜,这样不仅可以少影响蜂群的采集工作,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蜂巢,第2天出勤会更积极;在乌桕花期,我则选择清晨和中午蜂性较温和的时候取蜜,以防冻伤子脾,另外,每年要留足一批优质巢脾,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能显著提高每群的产量。 在流蜜开始时,适当拉宽框距,让蜂群加厚巢脾,以增加每脾的载蜜月量,这是提高警惕产量的手段之一。 中蜂取蜜要慎防盗蜂,发现有盗蜂时,取蜜要移到室内或帐篷内进行,抖蜂后,巢箱和装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盖盖好,防止因起盗造成损失。 取蜜要做到轻、快、稳,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后期少取或不取,以留足饲料;饲料不足的要在蜜源结束前补足。 蜜的浓度与取蜜时空气湿度有关,切不可为了取全封盖蜜而错过了花期。一般当两上角封花盖时即可取蜜,如蜜汁太稀可留在阴雨天或蜜源较少时的晚上饲喂给蜂群作再加工。 蜜源结束前,要及时抽出多余的巢脾,留下好的用硫磺熏蒸保存,旧劣脾坚决化蜡。6、 中蜂的病虫害防治 中蜂最常见的疾病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6.1、欧洲幼虫病与气温有很大关系,因此防治欧洲幼虫病要飞翔量减少外界对蜂巢的影响,使蜂巢有一个较恒定的温湿度,平时做到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早春可用青霉素糖浆喂蜂1-2次,每群20万单位,以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现欧洲幼虫病,要结合紧脾、饲喂链霉素糖浆,每脾用量2~4万单位,一般3次即可痊愈。6.2、中蜂囊状幼虫病在1974年曾给中蜂养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当时,我饲养的50多群中蜂,虽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但大部分蜂群群势严重下降,病重群经常发生逃亡;但有的蜂群表现了极强的抗囊状病的能力。其中一褐色种群只偶然出现过慢性病症状,紧脾后症状自然消失,板栗花期仍保留了5~6脾(标准框)的群势。1975年后,中蜂囊状幼虫病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说明了抗病种群能在优胜劣汰中得以生存发展,所以培育抗病良种是减少囊状幼虫病危害的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可选用海南金不换和狭叶韩信草。狭叶韩信草比较易得,可用鲜草250克煎水去渣、熬糖喂蜂(10框蜂)。6.3、中蜂虫害主要是巢虫和小螨。中蜂抗巢虫能力较弱,在做好蜂具密封的前提下,要注意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常年保持新脾,淘汰旧、劣脾。按时清扫箱底,破坏巢虫的栖息场所;对使用多年,被巢虫蛀坏的巢框也要予以淘汰。 中蜂小螨的危害往往被饲养中蜂的同行们所忽视,实际上中蜂小螨对蜂群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在刚开始饲养中蜂时就发现中蜂有小螨,中蜂小螨若螨呈白色,成螨呈黄粉红色,肉质显得比意蜂身上的小螨娇嫩。每年板栗花期,是小螨危害的高峰期,挑开1个危害严重的巢房,可见到几只若螨在内蠕动,成螨爬进爬出,当时,未发现有缺翅蜂爬出,但由于小螨寄生,成年蜂体质虚弱,常引起爬蜂。 防止小螨的危害,可结合蜂群管理做下面几项工作:(1)、蜂箱定期用生石灰水清洗,洗后用稻草点火烧烤内壁,每年至少2次。(2)、发现有小螨危害的子脾,可结合组织交尾群连蜂提出,防止小螨的蔓延。在越夏、越冬期间让其断子,休养生息。这样做还对蜂群在下一个花期的繁殖有利。(3)、打木桩支撑蜂箱,防止小螨的其它寄主潜入蜂箱造成感染。(4)、 药物治疗:以前我曾使用在箱门口撒野生石灰粉和用百部煎水喷脾的办法治螨,现在治螨药物颇多,可采用"螨扑"在傍晚时挂进去。6.4 、中蜂常见的成处蜂病是爬蜂病,要具体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切实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1)、加强春季和晚秋对蜂箱的防潮工作,及时清理蜂巢和换箱,不要在寒潮降临时打扰蜂群。(2)、保证蜂群有优质饲料。春季花粉积压过多时,要抽出多作粉脾或脱粉,防止因花粉存放时间过长变质引起的病变;抽出的花粉脾和脱下的花粉要妥善保管。(3)、越冬饲料不允许有甘露蜜和用劣质砂糖,饲料应在11月20日之前补足。可用大黄、木通、生姜按面人剂量熬糖水喂蜂(5脾群),防止蜜蜂大肚病和下痢病变的发生。(4)、对孢子虫引起的爬蜂病可用灭滴灵、病毒灵糖浆喂蜂,结合米醋、糖水喷脾,效果更好。
内部斗争、农药中毒、疫病、外群入侵都有可能,历史上也有蜂群消亡事件。
消亡之谜破解
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互相残杀?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目前国内养的东北黑蜂(俗称北方黑蜂)是于20世纪初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引入饶河,它是西蜂的变种,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
再后来就不断有不同种群的蜂引入国内,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除了东北黑蜂外,还有东方蜜蜂,也就是中华蜜蜂;另外一种就是引进的西方蜜蜂,其代表种叫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
文献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某地114群蜂飞逃后厮杀而大量死亡,仅剩下大约一两群蜜蜂。但科学家认为,只有在对蜂群极为不利的内外因素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中华蜜蜂习性比较温和,随着环境气温的升高,在野外蜂场,蜂箱周围的植物都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而这时每个蜂群的巢门口都会出现迅速扇动翅膀的工蜂。
专家解释说,当温度在25℃以上时,工蜂会出来自动扇动翅膀,把风向蜂巢内吹入,以维持蜂巢33℃-36℃较为恒定的温度,而这种迅速扇动翅膀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它蜂种的攻击。
前些年,在一次考察工作中,我国科学家注意到北京西南深山区的一片饲养地,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较复杂,有人提出,不同种群之间的蚂蚁碰到以后会自相残杀,会不会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蜂群之间互相残杀呢?
是不是它杀?
在北京一地的养蜂农民反映,有一种叫“花葫芦”的胡蜂是中蜂的天敌。这是一种捕食性昆虫,个体很大,对人也有一定的攻击性。
调查人员和蜂农一起多次观察胡蜂对中蜂的危害情况,他们发现胡蜂一般捕食飞行的中蜂,一旦胡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的时候,中蜂就会排成一排,发出“嗡嗡”的声响,向胡蜂示威,不让其进来。可是甜蜜的诱惑,使得胡蜂孤注一掷,依仗着比中蜂大几倍的身躯,经过激战,冲进中蜂蜂巢。
可进了蜂巢以后,胡蜂立即被几十只中蜂围成一团,尽管胡蜂很厉害,但也抵不住中蜂群起而攻之,经过一段时间,这个特别的集体就把胡蜂消灭了。当调查人员扒开蜂团,胡蜂已经死在里头了,但同时也有不少数目的中蜂因此而死亡。
难道是病害?
养蜂业里面有个最大的病害就是蜂螨,许多蜂种因为受到这种螨的寄生,使蜂群遭受到严重损失。蜂螨会引起蜜蜂的大量死亡,有时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死亡率,以至于使整个蜂群毁灭掉。会不会是中蜂工蜂采蜜时把蜂螨带回传染给了整个蜂群,而导致蜂群灭亡呢?
为了详细观察蜂螨对中蜂的危害,科研人员把蜂螨带到实验室。他们把蜂螨一放到中蜂身上,中蜂就抖动得很厉害,抖动很长时间以后,引起了周围其它工蜂的注意,别的工蜂就爬到它的身上去,不久就把蜂螨叼走了。
通过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和观察,发现只有中蜂有这种特性,像这样个体之间利用声波来传递不同的信号,求伙伴来帮忙的现象,在我们国家还是首次发现。
这一观察结果发表以后,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同时为中华蜜蜂的研究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很多人看到,中华蜜蜂的这种特性,是世界上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既然中蜂不会受到蜂螨的危害,蜂王也就更不会受到蜂螨的侵袭。
意大利蜂做了“内奸”。
正当调查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在偶然的一次为死亡的中蜂蜂王做“尸体解剖”时意外发现了线索,蜂王的身体上有类似蜜蜂蜇刺样的钩状物,这个钩状物又与中华蜜蜂的蜇刺有很大区别。
在农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员将不同蜂种的蜇刺进行比较,发现蜂王身体上的蜇刺是意大利蜂的。这一结果使他们十分意外。
意大利蜂是我国引进的外来蜂种,个体大、产蜜量高,令科研人员不解的是,不同蜂种要进入对方的蜂巢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们对意蜂是如何进入中蜂蜂巢这个谜进行了破解,他们和当地蜂农在野外的饲养场,设置了半透明的蜂箱,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观察。
经过许多天的观察,他们终于捕捉到意大利蜂进入中蜂蜂巢的情况。本来种群之间,每个蜂群都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别的蜂群来的话,肯定会打架,可是意大利蜂到了中蜂蜂巢的门口,先振动翅膀,中蜂就让它进去了,进入蜂巢后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并得到饲喂,说明中蜂对意大利蜂没有抵抗能力。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意大利蜂翅膀振动的频率,与中蜂的雄蜂翅膀振动的频率有点相似,既然振动频率一样,这种蜂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了。所以中蜂就误认为它是雄蜂了,由于不同种群之间毕竟不能共存,意大利蜂杀死中蜂蜂王也就不可避免。
一个蜂群只有一个蜂王,而失去它,可以说是该蜂群最大的灾难了,蜂王的死会造成蜂群的灭绝。
蜂王之死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调查使科研人员发现,如果一个地方混养两个不同蜂种,就很容易把本地中蜂蜂群消灭,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蜂是最大的威胁。
谜团终于被解开了,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研究员彭文军告诉记者,就是这种目前国内繁殖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对中华蜜蜂有着很强的攻击力。这些蜂种繁殖量大、个头大,弱小的中华蜜蜂常常被这些“洋蜂”杀死。
由于这些“洋蜂”的嗅觉、吻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的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整个生态体系。因此,拯救和保护中华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封闭中华蜜蜂保护区。
当地政府与村民共同讨论中蜂保护措施,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将意大利蜂群迁出距离中蜂饲养地5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当地建立起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华蜜蜂保护区。为使这一中国特有的中华蜜蜂蜂种不会灭绝,科学家和当地群众一起开始寻找野蜂的工作。
寻找野生的品种,是为了保持它的野生习性。在保护野生中蜂品种的同时,科学家和蜂农又加紧了中蜂育王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中蜂蜂群的数量逐步增加。
在科研人员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经过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这里的中华蜜蜂从原有的30多群,已发展到目前的100多群,它们给花授粉,与周围的植物亲密接触,共同维系大自然的平衡。
[编辑本段]中华蜜蜂饲养管理要点
中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
1、中蜂放蜂场地的选择
中蜂放蜂场地应选择在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等僻静的山坡、半山坡以及林木边沿、避开人畜骚扰或振动干扰,蜂场附近要有充足而清洁的水源。中蜂对大宗蜜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对蜜粉植物种类要求较多,蜜源花期连续,没有太长的断蜜期,由于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外界零星蜜粉不断,避免引发盗蜂,便于管理。
2、中蜂蜂群的摆放
由于中蜂驯养时间短,野性较强,定向能力较差,容易迷巢,因此摆放中蜂 就不能象摆放西蜂那样成行、整齐而紧密、方向一致。摆放中蜂群,群间距离要远些,前后交错,巢门方向不求一致,避免群间蜜蜂相互错投,造成相互斗杀。特别交尾群,更要加大大群之间的距离,防止处女王投错被杀。各箱体应用木桩垫起,防止蚂蚁对中蜂群的侵扰,造成逃蜂。
3、防止异味接触
中蜂嗅觉灵敏,对异味反应很敏感。饲养中蜂的蜂箱最好是用西蜂用过的蜂箱。或选择无异味的木料做成的新蜂箱,新蜂箱在使用之前,先涂上少量的蜂蜡,消除木质气味,利于中蜂接受,防止飞逃。不用味重的药物防治蜂病,蜂箱、蜂具消毒后,必须彻底消除异味后方可重新使用,蜂箱尽量采用灼烧方法进行消毒,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
4、中蜂群管理
中蜂嗅觉灵敏,盗性较强,防止盗蜂是管理中蜂的一项主要工作,应随时加以注意。最好在巢门闸板上分两排打6—8个小孔,孔径5—5.5mm。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群势变化开放或堵塞小孔数。箱缝用塑料胶带封严。
中蜂叩旧脾的习性是与其对巢虫(蜡螟)抵御能力差有关,饲养中蜂要勤造新脾更换旧脾,换出来的旧脾除保存少量采蜜期使用外,其余应及时淘汰化蜡,防止蜡螟卵虫带入蜂群,加高箱底与巢脾下梁间的距离,至少要有40毫米的间距。或者采用活底蜂箱,以便随时清除箱底上的蜡屑,以防蜡螟产卵。
野生中蜂的蜂巢是:中心部位多为蛹脾,蛹脾外边是虫脾,虫脾外边是卵虫脾,卵虫脾外边是未造完整的新脾。整个蜂脾呈半球形各脾上部都有较大范围蜜粉圈,子圈均在各脾下部。因此管理中蜂不必过分强调调脾,繁殖期内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以免扰乱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
分蜂季节适当增加检查次数。中蜂分蜂群出飞时间早,蜂王在王台里产卵后不等王台封盖,随时都有可能出飞。发现蜂群怠工等分蜂预兆时,采取人工分蜂加于消除。蜜源开花前,多次毁台维持强群群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提高采蜜量,流蜜初期可以合并蜂群或者调动外勤蜂组织强群采蜜。在采蜜期多造新脾。
5、中蜂越冬
为适应中蜂结团在巢脾下部、结团紧密这一生活习性。越冬蜂巢的布置应是:中心部2—3脾上部有蜜下部空房的半蜜脾或者少半蜜脾,外边各放一快张下部有少量空房的大蜜脾。因为中蜂为保持结团的紧密,往往要叩掉巢脾下部的大片巢脾。如果都是蜜房,蜜蜂在叩脾过程中就大量吃蜜,吃蜜太多,积粪过多,越冬后期下痢,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总之中蜂群的管理,应以适应中蜂的生活习性,才能取得良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