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述了蚁狮的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总结了人工饲养试验结果.在光照每天14~16 h,室温10~35℃(最佳25~30℃)条件下,补充足够食物能提高发育速度,可使穴蚁蛉在一年内完成3个世代. 属脉翅目,体大形,体翅均狭长,颇似蜻蜓。触角短,棍棒状;前后翅的形状、大小和脉序相似,静止时前后翅覆盖腹背,呈明显的屋脊状。Sc与Rl脉平行,在近端部约l/4处愈合。翅痣不明显,但有狭长形的翅痣下室。卵球形,具有两个很小的精孔。幼虫体粗大,身上有毛。头小,上领强大,呈长镰刀状,内缘具齿。足强大,后足胫节与跗节愈合。
成虫栖居于林木、草丛,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幼虫,有趋光性。幼虫穴居沙地,筑漏斗状的陷井,静伏其中捕食陷落穴中的蚂蚁等小动物,故有“蚁狮”之称。幼虫老熟后化蛹沙土中。这种小动物的外形像蜘蛛,头小,有一对大颚,平常是倒退着走。它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在沙上作成一个漏斗状的陷阱,自己则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并用大颚把沙子往外弹抛,使得漏斗周围平滑陡峭。 当蚂蚁或小虫爬入陷阱时,因沙子松动而滑下,蚁狮会不断向外弹抛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进中心,然后蚁狮就用大颚将猎物钳住,并拖进沙里将它吃掉。
蚁狮是昆虫的一种,会做好陷阱等待路过的小昆虫掉入,待吸乾汁液后便将躯壳丢出来,周而复始的.蚁狮是「蛟蛉」的幼虫,「蛟蛉」的外观酷似蜻蜓,有一对长触角,许多人常误以为是长角蜻蜓,乡民传闻是小黑蚊的天敌。 [经济意义] 脉翅目昆虫包括草蛉、蚁蛉、螳蛉、粉蛉、水蛉等,成虫和幼虫大多陆生,均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蚂蚁、叶螨、蚧壳虫等软体昆虫及各种虫卵,对于控制昆虫种群、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都已将脉翅目昆虫成功地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
[识别要点] 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前胸常短小。两对翅的形状、大小和脉相都很相似。翅脉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少而简单。爪2个。
幼虫3对胸足发达,跗节1节。双刺吸式口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草蛉蚁蛉脉翅目, 外缘分叉脉特殊;咀嚼口器下口式,捕食蚜蚧红蜘蛛。
[分类与重要科介绍] 脉翅目全世界已知约4000种,可分为3亚目6总科20科。现将重要科介绍如下。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
体微小,身体全部或局部、翅面上均覆盖有白色蜡粉。触角长念珠状。无单眼,翅脉简单,边缘不分叉。世界已知250多种,常见的有中华啮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等。
(2)草蛉科Chrysopidae
多数种类绿色,具金属或铜色复眼。触角长丝状。翅的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不分叉。幼虫体长形,两头尖削,胸部与腹部两侧有毛瘤,捕食蚜虫,称为蚜狮。世界已知120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大草蛉、中华草蛉等。
(3)褐蛉科Hemerobiidae
小到中型,一般褐色。无单眼,触角长,念珠状。翅脉上常多毛,前翅R脉多分支,前缘横脉分叉。幼虫长形,每侧单眼3个。已知800多种,我国常见的有点线脉褐蛉等。
(4)蚁蛉科Myrmeleontidae
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幼虫后足开掘式。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
(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体大,外形极似蜻蜓。触角棒状,长于体长的一半。有明显的翅痣,翅痣下的翅室短。世界已知400多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我国常见的有黄花蝶角蛉等。
只能找到这些了,希望对你有用,你只要模拟它的生活 特性应该不是很难养。
金沙牛主要吃什么东西?如何繁殖的? .
沙牛不是狗,而是一种虫类。沙牛学名为蚁狮,又叫倒行狗子。
沙牛居沙地,筑沙漏斗,然后自己埋在坑底,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虫。小时候清明节拜山时,就常常在山岭上寻找小沙漏,然后用头发把里面的蚁狮钓出来。
蚁狮人工养殖:
蚁狮是可以人工养殖的,要是当宠物玩的话,可以在一个塑料盒里铺上细沙,再放入蚁狮,注意防水。每天往盒子里放入蚂蚁等小昆虫,蚁狮会做陷阱捕捉他们吃的。切忌放养密度不要过大,一平方米不能超过四只。如果是养殖规模销售的话,养殖管理技术就会更繁琐。
1、金沙牛简介:
金沙牛:又叫蚁狮,长7~15毫米,全体呈黄褐色,有黑褐色斑点;头部较扁大,口器发达,上颚1对,扁长内弯如钳螫状;胸部大,腹部有环节10个,胸、腹部膨胀或微胀,两侧有短毛,末端有刺;足3对,中足最长,在采收加工炒制时多已脱落。体轻,质松脆。气微腥,味微咸。以体大、全形、黄褐色、体轻膨胀、无沙泥者为佳。
2、养殖方法:
集体饲养:可采用大搪瓷盘或25厘米×25厘米的塑料盘作饲养容器,但其深度必须达5厘米以上。在饲养盘内盛以2.5厘米厚度的干燥细沙。由于金沙牛有互相残食的特性,密度不宜过大,其所设陷阱有一定的势力范围,2龄以每30平方厘米/头为宜,3龄以每40平方厘米/头为宜。1龄幼虫个体及其所筑之陷阱均较小,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但当进入2龄后,必须进行部分转移和疏散(金沙牛将所蜕之皮抛出在其所筑之陷阱边缘,可以此为据)。
单头饲养:由于金沙牛生活栖息需一定的势力范围,集体饲养无法提高饲养密度,单头饲养则可提高饲养密度,并可保证不至互相残食。用高5厘米、底径3~4厘米、口径5厘米的塑料杯或小瓷茶杯为容器,盛以2.5厘米厚的干燥细沙,每杯饲养1头金沙牛。也可在上述集体饲养用的塑料盘中装上纵横隔板条,每隔板条间距5厘米,即可将上述塑料盘分隔成25个5厘米×5厘米的方格,均放入2.5厘米厚的干燥细沙,每格饲养1头金沙牛,单头饲养可从1龄直至结茧不用疏散和更换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