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虾怎么养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4:01:27
字号:

1、选择合适池塘,并进行清理:选择面积3到5亩,水深1、5到2、5米,淡水水源充足、无污染、沙质底的淡水池塘或虾塘为宜。在池底挖十字型的集虾沟,以备秋后河虾收获时使虾集于沟内,便于捞捡。

河虾怎么养殖

2、施肥培饵:虾苗放养前1周,使用60到80目筛绢网过滤,亩施基肥或尿素以培养基础饵料。

3、放养虾苗:在水温稳定在18到20摄氏度时放养虾苗。

4、投喂饵料:虾苗下塘1月内以塘中浮游生物为食,1个月后投喂饵料,辅以鲜鱼、贝肉等。

5、调水防病:虾苗放养10天后,逐渐加水,每周加水10到15厘米。高温季节每2到3天换水20到30厘米。

6、收捕:养殖80到100天,虾体长达7到10厘米,即可进行捕捞。

河虾怎么养才能养活河虾怎么养殖

河虾又叫做青虾,它是一种生长在淡水湖的鱼虾,河虾在我们的池塘中以及小型河流中经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河虾目前的身份主要还是食用虾,因为其肉质非常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吃河虾还有着很强的美容美颜功能,河虾中含有一种叫作虾青素的抗氧化物质能够防衰老。

淡水河虾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市场的需求量也非常的大,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很多人也想要尝试着养殖一些淡水河虾,养殖淡水河虾的时候是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养殖成功的。

首先我们要注意池塘的选择与清理。不仅要面积要合适,同时也要保证池塘淡水水源的充足以及水质的清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选择带有沙子的淡水池塘,这样,我们还可以在池底挖一个十字形的集虾沟,这样还可以方便我们秋后的捡捞虾。

其次池塘的底部最好是用土壤制作而成的,这样养殖淡水河虾的话会更加的合适一些,同时也能够保证保水性。另外水循环以及确保含氧量的一些设备也是需要准备好的,这样才能够确保水质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养淡水虾。

很多人都会选择在五月下旬水温比较稳定的时候进行放养虾苗,而放养的虾苗也大有学问。比如,要放养的虾苗需要时间进行淡化处理的,比重达到多少才可以放养。同时,在放养的虾塘里也可以混养一些鱼种,要注意数量以及鱼种的选择,不能影响虾苗的成长。

在饵料的投放和喂养东西上面也需要注意很多,比如,虾苗下塘之后的一个月以内是不用投喂的,因为这些河虾会以塘中的生物为食,不需要格外的食物,所以可以放任它们自由生长,而在之后则需要注意投放一些鱼类,贝肉之类的辅食,也要格外注意投饵率。

虾苗放养之后的十天里,我们就要往池塘里加水,而且还要每周定时定量的给它们加水,高温季节的时候更需要隔个几天就要换水,以保证虾苗的存活。我们还可以选择用生石灰等之类的东西进行挥洒,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水质,也可以给它们杀菌,让它们长得更好。

1、种苗来源:河虾种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培育的河虾苗,另一种是采捕的天然河虾苗,两种虾苗均能达到人工养殖的要求,但采捕野生河虾苗容易导致虾苗受伤甚至致残。

2、种苗选择:河虾种苗要用苗箱盛放,箱中放入水草以保持环境湿润,运输时要防晒、防风吹,高温时可用空调车降温装运,规格要求大小基本一致、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肢体完整。

3、种苗放养:河虾种苗放养密度15~20万尾/亩,种苗放养后15~20天再适量搭配鲢鱼夏花,一年可以放两季,一是2~3月放养2~3厘米的越冬幼虾,二是6~7月放养1~2厘米的仔虾苗。

4、摄食习性:河虾是杂食性动物,稚虾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为食,幼虾主要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动物尸体、有机碎屑等为食,成虾主要以小鱼、水生昆虫、水生植物、藻类等为食,人工养殖时可投喂配合饲料、农副产品、豆粑、糠饼等。

5、饲料配制:河虾喜食花生饼、豆饼、蚯蚓、螺蚌肉等,不喜食菜籽饼、棉籽饼,可按40%动物性饵料、60%植物性饵料组合投喂,最好是配制成颗粒饲料,配制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20~30%的动物性饵料,并添加少量骨粉、蚌壳粉、蟹壳粉、微量元素等。

6、饲料投喂:河虾养殖要“少量多次”投喂饲料,夏季每日可投喂3次,分别在上午7时、中午14时、下午17时各投喂一次,春季和晚秋每天傍晚投喂1次,日投喂量以池塘存虾量体重的4~8%为宜,实际投饲量可根据吃食情况而定,一般投饲后3小时内吃完即可。

7、水质调控:河虾不耐低氧,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环境中,做好水质调控为河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可每星期注1次新水,每次换水1/3,使虾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以上,在高温季节的凌晨开始冲水。

8、防止逃逸:河虾的逃逸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大暴雨天河虾常从倒伏的围栏、溢水口等处逃逸,因此要定期检查池塘的防逃设施,若围栏出现倒伏或有倒伏迹象时要及时处理,大暴雨来临前可适当降低水位以防池塘发生大面积溢水。

9、病害防治:河虾养殖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改善养殖环境”的科学防控理念来防治病虫害,发现病症应及时确诊病因,切不可盲目用药。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7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