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的人工饲养方法
鼹鼠的饲养方式:鼹鼠喜独居,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进行笼养,不能把雌、雄鼠放在同一笼内;同性个体也不能一个笼内放几只,否则会引起咬斗,造成伤亡。常用的饲养方式是笼养、圈养和散养。
(1)笼养:妊娠母鼠可采用单笼舍饲养的方式。笼舍分两部分,一端是供活动、采食的笼;另一端为木箱,是鼹鼠藏身、休息、产子、子鼠培育的地方。木箱隔成内、外两个小室,内室是供断鼠产子、休息的地方,外室连接笼子,并有开口通向笼内,是成年母鼠暂停的地方,对子鼠外爬也起到缓解作用。
(2)散养:可以利用闲置的旧房改造,加防逃设施后,把鼹鼠散放在室内,靠墙修一些窝,每个窝与另一个窝洞口之间距离为70~80厘米。鼠洞由三部分组成,最里面为居室,是供休息、产子、哺乳的地方;前为三小室,中间一小室为过庭,向左右两边各再延伸一个小室,一边的小室作为定点排便的地方,另一边作为投食、喂水的地点。
洞穴口离地面80厘米以上,也可以砌成二层,或砌成三层的洞穴,每个洞穴口斜放一个木杆,便于鼹鼠爬上爬下。洞深40~45厘米,两侧的小室酌情设定。休息室内要垫柔软的杂草,每洞饲养2~3只,公、母自由组合,这样不会相互咬斗。如果新建洞穴,建一面厚的空墙似的立体洞穴,其上修防雨设施,每排洞穴前建一个铁丝网室作为散养鼹鼠的活动场地。
扩展资料
鼹鼠的拉丁文学名就是“掘土”的意思,这种动物适于地下掘土生活。它的身体完全适应地下的生活方式,前脚大而向外翻,并配备有力的爪子,像两只铲子;身体矮胖,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他的头紧接肩膀,看起来像没有脖子,整个骨架矮而扁,跟掘土机很相似。
鼹鼠多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丘陵缓坡的常绿阔叶林、稀疏灌丛林、农耕地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鼹鼠是哺乳类动物,毛黑褐色,嘴尖,眼小,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后肢细小。
白天住在土里,夜晚出来捕食昆虫,也吃农作物的根它的尾小而有力,耳朵没有外廓,身上生有密短柔滑的黑褐色绒毛,毛尖不固定朝某个方向。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它在狭长的隧道自由地奔来奔去。隧道四通八达,里面潮湿,很容易孳生蚯蚓、蜗牛等虫类,便于它经常在地下“餐厅”进餐。
鼹鼠成年后,眼睛深陷在皮肤下面,视力完全退化,再加上经常不见天日,很不习惯阳光照射,一旦长时间接触阳光,中枢神经就会混乱,各器官失调,以至于死亡。遇到危险时以尖叫震慑敌人,然后伺机逃脱。其声似蝉鸣又似鸟鸣。
由于它喜好挖洞,伤害农作物,对农业有害,故为害兽。但这只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从生物链的角度来看,鼹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棕褐色,细密柔软,并具有光泽,有一定利用价值。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蚯蚓、蛞蝓、两栖类、爬行类、小鸟等动物。鼹鼠的种类很多,如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欧鼹;产于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麝鼹,又叫“地爬子”。
百度百科-鼹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