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网笼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及时清洗扇贝网,去除杂质,防止贝苗污染。对已使用过的网笼,在装苗前应清洗干净,去除杂质;新的网笼应经过海水浸泡后方可使用;旧的且已严重污染的网笼或有异味的新网笼不可以直接装苗,以防止贝苗污染。此外,分苗时应将死壳及杂质清除干净,以免污染水体,造成恶性循环。
抓住温度适宜的季节及早分苗养成。虾夷扇贝属冷水性贝类,生长适温范围在5℃~20℃,最适生长水温10℃~15℃。在适温范围内,虾夷扇贝新陈代谢旺盛,对呼吸与排泄、运动与摄食、消化与生长、性腺发育与繁殖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当水温达到5℃以上、20℃以下时应及早分苗养成,经过缓苗之后可以及时进入快速生长期。
变岸边分苗为海上分苗,以缩短脱水时间。岸边分苗是将虾夷扇贝由暂养筏运至岸边分苗,再运到筏区挂养,往返运输时间长,易造成贝苗长时间脱水,且岸边水温较高、受风浪冲击,岸边砂粒及杂质容易进入贝苗壳内,对贝苗生长影响较大。海上分苗是将贝苗边分苗边挂养到海里,大大缩短了贝苗脱水时间,且其外套膜也不容易受到影响。实践证明,海上分苗操作不仅可以提高苗种成活率,而且更有利于贝苗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选择适宜的暂养海区。虾夷扇贝苗种对暂养海区要求比较严格,外排风浪较大、流水急,不适宜暂养贝苗内排流水不畅、浮泥较大、饵料生物贫乏,同样也不利于贝苗生长。有条件的养殖户应选择水清流缓、透明度大、浮泥较少、无大风浪、饵料生物丰富的深水海区暂养贝苗,以为虾夷扇贝苗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的暂养海区是培养体质健壮、活力旺盛的苗种的首选条件。
合理利用养殖海域,清理非法占据的筏区水道或航道。排间距不得少于60m,以确保筏区水流通畅,并合理布置浮筏。
加大台筏间距。养殖户应抽调筏间增设的浮筏,台筏间距不得少于8m,并在确权规定的海域使用范围内合理布置浮筏。
高温期间严格防范,确保苗种安全度夏。近几年,由于夏季水温较往年偏低的缘故,人们对沉筏放入深水层以防高温的苗种养殖方法几乎遗忘,忽视虾夷扇贝养殖受高温所限的事实,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各自养殖区域水温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虾夷扇贝放养水层,当夏季8月~9月水温达到23℃以上时,应及早采取措施,将浮筏用活动浮子控制到水深7m以下的低温处,以确保贝苗安全度夏。
扇贝网挂吊数量要合理。应根据海区水流状况和安全程度,合理安排挂吊数量,一般养殖笼距不得低于1m。
苗种放养密度要适宜。三级暂养每层盘装苗不得超过100粒;越冬暂养每层盘装苗不得超过40粒;一龄贝养成每层盘装苗不得超过20粒;大规格成贝养殖每层盘装苗不得超过13粒。
扇贝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常见问题:
1.养殖浮筏扇贝网布局过密。从海上浮筏布局状况来看,台筏间距基本在5m左右。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养殖户在现有台筏间增设浮筏,有些为了加大筏身长度,把各排次之间的通流水道及航道几乎全部堵死,海上浮筏呈现长短不一、极不规整的现象,短者70m左右,长者甚至达到200m左右,1台浮筏相当于过去2台浮筏的贝类吊挂数量,不仅影响了海水的正常流动,堵塞航道,而且埋下了安全隐患。
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长海县的虾夷扇贝养殖自1984年开始就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经专家多年调查研究,分析出包括养殖容量过大,养殖海域初级生产力已达到极限等多种原因,因此,应清醒认识到海域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现在,使用养殖网笼基本都在15层~20层盘,而虾夷扇贝从三级暂养开始每层盘装苗密度竟达300粒左右,越冬暂养密度也在近100粒,这种盲目加大放养密度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虾夷扇贝个体的生长速度,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还容易造成贝苗之间相互咬合致死、畸形贝增多等现象,加大了贝苗死亡率,降低了商品贝的肥满度。一旦造成海区污染,其损失将是更加惨重的。
3.养殖品种单一。几年前,贝类养殖主要以栉孔扇贝或海湾扇贝为主,当上述2大品种出现死亡现象之后,现在又转向养殖虾夷扇贝单一品种,而一旦虾夷扇贝养殖出现问题,无其它替代品种来补充,这种单一品种的养殖方法对养殖户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从调查情况看,今年个别养殖户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长势喜人,因此,在没有新的替代品种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等多品种兼顾养殖。
4.虾夷扇贝死亡事故危险依然存在。长海县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及浮筏养殖受夏季23℃以上高温影响,保苗率一直很低,迟迟不能形成规模。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及养殖方法的改进,贝苗成活率有所提高。我们将1999年至2004年以来全县部分养殖海域水温测定状况进行比较,发现2000 年以前夏季水温同近2年水温有所差异,如1999年8月~9月最高水温达到24℃~26℃,而2003年和2004年8月~9月最高水温仅在23℃左右,比较分析后认为:近年来虾夷扇贝成活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与水温相对偏低有关。因此,建议养殖户在运输贝苗时应特别注意异地温差和运苗方法,避免贝苗由于两地温差过大受到刺激而使贝苗抵抗力减弱,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养殖容易引起死亡,等等。
目前珍珠贝的养殖方法大多是采用垂下式笼养法。各个海区海况的条件不同;母贝各时期的养殖方法也不一。因此,各珍珠养殖场要因时困地制宜采用各种合乎本海区母贝养殖方法的养殖笼具和海上设施。现将目前常用的养殖笼具和海上设施介绍如下:
(一)养殖笼具:从采苗到育成可供插核的大贝这一过程,前后使用5~6种贝笼。各种贝笼的共同点是:都以8~l0号镀锌铁线或塑料作笼架(如缺乏铁线或塑料,在育苗阶段因短期间需要换笼,笼架可用较坚硬的小竹代替,但不理想);用耐海水腐蚀的胶丝网片作笼网;用拉力80-100磅的胶丝作吊绳。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笼网的网目大小式样:
(1)贝笼式样:目前常用的养贝笼有如下几种式样:拱型笼、锥型笼,双圈笼、分层式立笼。其中以锥型笼和分层式立笼较节省原材料,又好存放,使用方便。
(2)贝笼大小和网目规格:
各种养殖笼贝大小、式样、规格表
笼具名称 幼苗笼 小贝笼 中贝笼 大贝笼 育珠休养笼
笼子大小
(CM) 长X宽X高
40X40X15 长X宽X高
40X40X15 锥型笼
底径X高
40X20
分层式笼
长X宽
60X45 双圈笼
底径X面
径X高
40X30X15 同大贝
双圈笼
网目规格
(mm) 1.2X1.2
2.5X2.5 10X10
15X15 20X20
25X25 30X30
35X35 40X40
(笼下半截包
以网目2X2mm的网片)
笼式样 拱形笼 拱形笼 锥型笼
分层笼 锥型笼
双圈笼
分层笼 双圈笼
(二)开放式养殖器具:珍珠贝除了用笼养方法以外。还可用一种属于开放式的穿耳养殖方法,这种方法需要的器材简单而节省,所以成本低,然而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还在于珍珠贝在海水中呈开放式生活,比其在笼子里生活、水流的交换是畅通无阻了,这对贝的生长非常有利,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养殖方法。
穿耳养殖的做法是在贝的左壳正对足丝窝处钻一小孔,用拉力l0磅的胶丝穿过而从足丝窝出来,打结后一个个地绑于拉力80—l00磅的主绳或把这条绑有珍珠贝的主绳再环绕在竹技或沥青染过的稻草绳上,然后吊养于笼下。
(三)海上养殖设施:海上吊养珍珠贝的设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代筏:竹筏抗风力轻差,适于风浪不大,水深5—6公尺(最低潮时)的海区。因为竹筏有跟随潮水涨落的特点。使吊挂物保持一定深度,所以常用于采苗,育苗及育珠贝的养殖。
竹筏的结构:选直径为10—l2公分,长7一8公尺的毛竹,纵八根,横八根(纵的每根由二根毛竹连接而成),按每台筏子长10公尺。宽7公尺的面积,将纵横的毛竹等距离的排开,然后用10号镀锌铁线捆扎每个纵横交叉点,每个竹筏用六个容积为200公升的一汽油桶作浮筒,构成一台竹筏,每3—5台竹筏连成一流,用4—6支木椿(或用铁锚)设置在海中。锚绳用直径为l一1.5公分的聚乙烯缆绳缆长约为水深的2—3倍。
2 浮子延绳筏:用直径为22公分,浮力为6公斤的塑料浮子按浮子之间相距l.5公尺的距离穿串在直径l公分的聚乙烯手绳上,干绳两端用木椿固定之从而构成浮子延绳筏。延绳筏干绳的长度视海区具体情况决定,干绳长了,需要在横的方向增加木椿固定。除了塑料浮子以外,玻璃浮子也可以,但不耐用.假如采用浮力较大的浮子。则可以适当加大浮子间的距离,多吊养些珍珠笼。塑料浮子延绳筏的优点是抗风性较竹筏强,但对贝的管养工乍没有竹筏方便,这种海上设施常用于吊养母贝。
3.固定垂下式或称立椿式:这种设施的抗风性很强,能用于风浪较大,水流较急的海区,缺点是珍珠贝的生活水层不能固定。立格式养殖设施由水泥柱(或木椿)和缆绳(或镀锌八号铁线)构成.所用的水泥柱采用500标号的水泥和沙,小石按1:2:4的比例调成水沙浆,浇成长6~9公尺,口径l8公分的园形或六角形的水泥柱,柱中用9mm的钢筋做骨架.海上架设时按柱距l0~l5公尺的距离把水泥柱树立成行,水泥拄打进海底约为全长的三分之一.在水泥柱的顶端配搭十字形的铁架或木架,用以吊挂养殖笼的缆绳或铁线就象架设电线那样架设在十字架上,十字架上一般可架设缆绳2—4行,或增大柱距在水泥柱的顶端拉上缆绳进行吊养,此外也有的场地在水泥柱(或木椿)的顶端用毛竹或树干联结来搭成栅架进行吊养.
在风浪比较大的场地进行地播法养殖时,应在场地的四周立椿围上l公尺高的化纤网,中间用50公分高日化纤网隔成若干小块。以防止珍珠贝被风浪打散和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