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的养殖技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1:24:20
字号: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

黑斑蛙的养殖技术

 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冬眠,蝌蚪期为杂食性,成体期以昆虫为食。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黑斑蛙的养殖技术,快来学学吧!

 黑斑蛙的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被认为是很普遍和常见的,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其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朝鲜、韩国和日本虽然也有所减少,但下降的不是很明显。黑斑蛙总体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黑斑蛙的生活习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因为蛙眼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成体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

 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吞食少量的螺类、虾类及脊椎动物中的鲤科、鳅科小鱼及小蛙、小石龙子等。捕食时,黑斑蛙先蹲伏不动,发现捕食对象时,微调一下身体的方向,靠近捕食对象时迅猛地扑过去,将食物用舌卷入口中,整个吞咽进腹中。吞咽时眼睛收缩,帮助把食物压入腹中。

 黑斑蛙的繁殖方式

 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繁殖时,一般雄性黑斑蛙在降雨前后和黄昏时开始鸣叫,引诱雌蛙抱对产卵。雌蛙到来后,雄蛙爬到雌蛙的背上,并用前肢紧抱雌蛙的'腋下。经抱对刺激后,雌蛙开始排卵、雄蛙排精,精、卵在体外结合,雄蛙用后肢协助雌蛙将卵排开,完成体外受精。卵多产于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静水域中,偶尔也在缓流水中产卵。每1卵块有卵2-3.5千粒,多浮于水面,卵径1.7-2.0毫米。蝌蚪约经2个多月完成变态。

 黑斑蛙的形态特征

 黑斑蛙成蛙体长一般为7-8厘米,体重为50-60克,最大个体重为100克左右。一般情况下,同龄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黑斑蛙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黑斑蛙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口阔,吻钝圆而略尖,近吻端有两个鼻孔,鼻孔长有鼻瓣,可随意开闭以控制气体进出。雄蛙有一对颈侧外声囊,鸣叫声音较大;雌蛙无声囊,但也会鸣叫,比雄蛙鸣叫的声音小。两眼位于头上方两侧,有上下眼睑,下眼险上方有一层半透明的瞬膜,眼圆而突出,眼间距较窄,眼后方有圆形鼓膜。

 黑斑蛙躯干部分与头部直接相连,因没有颈部,头部无法自由转动。躯干部分短而宽,内有内脏器官。躯干末端有一泄殖孔,兼具生殖与排泄的作用。成体黑斑蛙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背部中间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脊线,由吻端直达肛门,体背侧面上方有1对较粗的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若断若续,长短不一。

 黑斑蛙四肢由两前肢、两后肢组成。前肢短,指侧有窄的缘膜;后肢较长,趾间几乎为全蹼。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垫,有利于在繁殖期间和雌蛙抱对。

 蝌蚪体型肥大,体绿色且散有不规则的深色小斑纹;全长50毫米时,后肢5毫米,尾较细弱而尾鳍发达;尾末端尖圆而细窄;眼在头的背侧,眼间距较宽;口小,唇齿式为Ⅰ:1-1/Ⅱ:1-1,角质颌适中,下唇乳突一排,口角有副突。

 结语: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黑斑蛙的养殖技术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当下,青蛙养殖业作为朝阳产业,积蓄能量,好像蓄势待发。在养殖过程中,无论是池塘精养亦或者是稻蛙、藕蛙、鳅蛙共作等模式,全饲料养殖基本成为主流方式,活饵料的养殖虽说喂养出来的青蛙肉质紧实、细腻,但由于人工和资金成本过高,很多人也望而却步。但饲料拌活饵料的投喂方式,改善了全饲料养殖出来青蛙的肉质,成本相对来说也在可接受范围内,所以授渔和大家说说活饵料拌饲料的实验结果,究竟对青蛙的肉质有多大的改善。

试验采用武汉品系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部分替代饲养黑斑蛙的人工饲料,并对黑斑蛙的生长指标营养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黑斑蛙人工饲料中添加亮斑扁角水虻幼虫?0、25%、50%、75%、100%时,?黑斑蛙增重率分别为?8.14%、8.52%、32.31%、18.19%、18.99%。?当替代量在?50%时,黑斑蛙肥满度、肌肉粗脂肪、肌肉粗蛋白的含量达到最高值,收获黑斑蛙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其余处理组相比也达到了最优值。

亮斑扁角水虻,也叫黑水虻,简称水虻,其幼虫以畜禽粪便、餐厨垃圾、豆渣和果渣等有机废弃物为食,同时幼虫及预蛹本身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可以用作动物饲料甚至有成为人类食物的潜力。

试验动物

试验所用黑斑蛙为湖北省武汉市安山福源黑斑蛙养殖基地提供,选用个体大小相似的蛙?1?500?只,肢体健康,体重为?20~25?g。

试验饵料

活饵为武汉品系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幼虫为?5~6?龄,确保幼虫?2?d?之内不会变黑而进入6龄预蛹阶段。

饲养方案?

经过预试验,每个实验池每天投喂量为?40?g?时,可以基本满足当季蛙摄食需求,水虻幼虫按照75%含水量计算干重,5?个处理投喂量。

试验指标测定

9?月下旬,当蛙进食大幅减少且开始准备打洞冬眠时,停止投喂饲料。每个实验池随机捕获健康蛙?15~20?只,?用于后续指标测定。

①生长指标测定: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饲料回收率、肝体指数、脏体指数、肥满度等指标;

②营养指标测定:测定蛙四肢肌肉部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作为营养指标。

实验结果,相比于常见的活料蚯蚓、黄粉虫、摇蚊等,亮斑扁角水虻幼虫有价格便宜、养殖周期短、容易获取等优势。试验中使用的黑斑蛙已经具备较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有效利用水虻幼虫所具备的营养成分。?当蛙刚完成从水中到陆地的变态发育时,其体质较弱、捕食能力较差,而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个体较大、活跃度高,并不适合该时期蛙的饲养。

使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作为活体饵料部分替代人工饲料喂养黑斑蛙时,当替代量为?50%左右时,养殖效果最佳,结果优于人工饲料直接饲养,并且还会促进黑斑蛙对人工饲料的摄取,?提高蛙活跃度,?但全部使用活体饵料的饲养效果并不理想。该试验为水虻及其衍生产品在蛙类养殖上的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歪头情况,饲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对黑斑蛙免疫能力、?烹饪口感的影响及最佳饲喂时期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验证。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4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