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灯草的书名叫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0:38:28
字号:

地锦草

地灯草的书名叫什么?

(《嘉佑本草》)

异名地联、夜光、承夜(《吴普本草》),地噤、地锦(《本草拾遗》),酱瓣草(《庚辛玉册》),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螘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纲目》),扑地锦(《本草原始》),奶花草(《植物名实图考》),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福建民间草药》),斑鸠窝、天瓜叶、三月黄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江西民间草药》),奶疳草、红茎草(《浙江民间草药》),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四川中药志》),红丝草、小红筋草(《杭州药植志》),仙境草(《湖南药物志》),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闽东本草》),地瓣草(《贵州草药》),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血经基(《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锦草

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通常从根际成二歧分生为数枝,平卧地面,呈红色,通常无毛。叶2列对生:椭圆形,长5~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圆,基部不等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绿白色;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深裂。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枝腋或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淡红色,边缘4裂;腺体4枚,椭圆形;雄花数朵和雌花1朵同生于总苞内;雄花仅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子房有长柄,3室,花柱3,2裂。蒴果扁卵形而小,有3棱,无毛。种子卵形。花朋7~8月。

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夏、秋间采收。去根,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类(槲皮紊等)、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鞣质12.89%。

性味辛,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嘉祜本草》:"味辛,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子,味辛微苦涩,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通乳。治菌痢,肠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湿热黄疸,乳汁不通,痈肿疔疮,跌打肿痛。

①《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②《嘉佑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③《品汇精要》:"主调气和血。"

④《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

⑥《浙江民间草药》:"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

⑧《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用0.5~1两);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①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②治细菌性痢疾:地锦草一两,铁苋菜一两,凤尾草一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③治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乾坤生意》)

④治胃肠炎:鲜地锦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⑤治感冒咳嗽:鲜地锦草一两。水煎服。

⑥治咳血、吐血、便血、崩漏:鲜地锦草一两。水煎或调蜂蜜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⑦治小便血淋:血风草,井水擂服。(《刘长春经验方》)

⑧治妇女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盐,姜腌食之,饮酒一、二杯送下,或阴干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世医得效方》)

⑨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地锦草二斤。水煎去渣熬膏。每日二次,每服一钱半,白酒送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⑩治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草研烂涂之。(《世医得效方》)

⑾治牙齿出血:鲜地锦草,洗净,煎汤漱口。(《泉州本草》)

⑿治湿热黄疸:地锦全草五、六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脾劳黄疸: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先以陈醋二碗入锅,下皂矾四两,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汤下,一日二服。(《乾坤生意秘韫》如圣丸)

⒁治奶汁不通:地锦草七钱。用公猪前蹄一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二两,温服。(《江西民间草药》)

⒂治小儿疳积:地锦全草二、三钱。同鸡肝一具或猪肝三两蒸熟,食肝及汤。(《江西民间草药》)

⒃治项虎(对口疮):鲜地锦草加醋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⒄治痈疮疔毒肿痛:鲜地锦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⒅治风疮疥癣: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捣末敷。(《乾坤生意秘韫》)

⒆治臁疮烂疮:斑鸠窝为末外搽。(《贵阳民间药草》)

⒇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地锦草捣烂。加醋搅匀,取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21)治咽喉发炎肿痛:鲜地锦草五钱,咸酸甜草五钱。捣烂绞汁,调蜜泡服。日服三次。(《泉州本草》)

(22)治火眼:斑鸠窝熬水洗,或蒸猪肝食。(《贵阳民间药草》)

(23)治跌打肿痛:鲜地锦草适量,同酒糟捣匀,略加面粉外敷。(《湖南药物志》)

(24)治蛇咬伤:鲜地锦草捣敷。(《湖南药物志》)

(25赤白痢。用地锦草洗净、晒干,研为末,米汤送服一钱。

(26)妇女血崩。用嫩地锦草蒸熟,加油、盐、姜调食,并喝一、二杯送下。又言:地锦草阴干,研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可止崩。

(27)小便血淋。用地锦草加水捣服。

(28)刀伤出血不止。用地锦草捣烂涂上。

(29)风疮癣疥。用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一起捣成末,敷患处。

(30)趾间鸡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锦草捣烂敷上,甚效。

(31)黄疸。用地锦草、羊 草、桔梗、苍术各一两,甘草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陕西省醋二碗与皂矾四两,同熬匀后,将近药末投入,再加白面适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临床应用①治疗菌痢、肠炎及其他肠道传染病

据江西、江苏、浙江及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报道,采用单味地锦草共治疗菌痢1135例,肠炎1940例,治愈率95~98%。剂量:每日约鲜草2两,或干草1两。用法:一煎剂:每100毫升含生药100克,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二酊剂:地锦草1斤加入3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时,成人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3次;三片剂:地锦草煎汁浓缩制成颗粒,压片,每片相当于地锦草2.5克;成人每次4片,每日3次,儿童酌减;四针剂:每毫升含生药相当于3克,每日肌肉注射2~3次,每次2毫升。用药后多数在1~2天内控制腹泻和发热。疗程最短1天,最长5天,均未发现副作用。也可采用地锦合剂治疗肠道传染病:一地锦草250克,煎成1000毫升煎液,冷却后加复方樟脑酊2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治疗急性胃肠炎15例,菌痢6例,全部有效。二地锦草1.5两,青木香3钱,煎成100毫升;3岁以上每次15毫升,3岁以下10毫升,均日服3次。对伴有严重脱水及酸中毒者,须常规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菌痢、急性肠炎共89例,结果痊愈70例,好转12例,无效7例。

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采用浓缩煎剂或粉剂,每日量相当于干草3钱左右。服药后对咳嗽、咯痰及气喘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通常采用复方治疗。

③治疗咯血

地锦草每次3~4钱水煎服,早晚各1次。对中小咯血效果较好,大咯血效果较差。无副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之上清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主治 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石室秘录》卷三方之上清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上清丸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制备方法 8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上清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便览》卷一方之上清丸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古今医鉴》卷九方之上清丸 11.1 方名 11.2 上清丸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上清丸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主治 12.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济阳纲目》卷一○六方之上清丸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主治 13.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4 《活人方》卷一方之上清丸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鲁府禁方》卷四方之上清丸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功效主治 1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五方之上清丸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主治 1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之上清丸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功在主治 17.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摄生众妙方》卷四引《乾坤生意》方之上清丸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功效 1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异授眼科》方之上清丸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活人心统》卷一方之上清丸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上清丸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功效主治 21.4 制备方法 2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21.6 用药禁忌 21.7 附注 22 上清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22.1 拼音名 22.2 标准编号 22.3 处方 22.4 制法 22.5 性状 22.6 鉴别 22.7 检查 22.8 功能与主治 22.9 用法与用量 22.10 规格 22.11 注意 22.12 贮藏 23 上清丸药品说明书 23.1 药品类型 23.2 药品名称 23.3 药品汉语拼音 23.4 药品英文名称 23.5 成份 23.6 性状 23.7 作用类别 2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23.9 规格 23.10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23.11 禁忌 23.12 上清丸的不良反应 23.13 注意事项 23.14 上清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23.15 上清丸的药理作用 23.16 备注 2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上清丸 * 上清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shàng qīng wán

2 英文参考

shangqing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上清丸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74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6g 袋 0.75 中成药部分 * 75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3g 袋 0.39 中成药部分 76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18g 袋 2.1 中成药部分 77 11 黄连上清丸 水丸 48g 瓶 5.1 中成药部分 78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3g 袋 0.35 中成药部分 79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4g 袋 0.46 中成药部分 80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6g 袋 0.69 中成药部分 81 11 黄连上清丸 水蜜丸 60g 瓶 6.9 中成药部分 82 11 黄连上清丸 蜜丸 6g 丸 0.42 中成药部分 *△ 155 13 牛黄上清丸 蜜丸 6g(人工牛黄) 丸 0.63 中成药部分 * 156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3.5g(人工牛黄) 袋 0.66 中成药部分 157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4g(人工牛黄) 袋 0.76 中成药部分 158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5g(人工牛黄) 袋 0.95 中成药部分 159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6g(人工牛黄) 袋 1.1 中成药部分 160 13 牛黄上清丸 水蜜丸 54g(人工牛黄) 瓶 10.2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上清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17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上清丸的部颁标准。组成为菊花 60g、薄荷 10g、川芎 10g、白芷 60g、荆芥 10g、防风 20g、桔梗 20g、连翘 60g、栀子 20g、黄芩(酒炒)100g、黄柏(酒炒) 40g、大黄(酒炒) 120g,具有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的功效。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5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之上清丸 5.1 方名

上清丸

5.2 组成

百药煎4两,薄荷(净末)4两,缩砂仁1两,片脑1钱,玄明粉5钱,甘松5钱,桔梗5钱,诃子5钱,硼砂5钱,寒水石1两。

5.3 功效主治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方之上清丸功在清声润肺,宽膈化痰,爽气宁神。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嗽烦热。

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噙化;或嚼35丸,茶汤送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甘草熬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6 《石室秘录》卷三方之上清丸 6.1 方名

上清丸

6.2 组成

薄荷1两,柴胡1两,蔓荆子5钱,白芷5钱,苏叶2两,陈皮1两,半夏1两,甘草1两,桔梗3两,黄芩2两,麦冬3两,天门冬3两。

6.3 主治

《石室秘录》卷三方之上清丸主治强弱之人,感中风邪,上焦有风火者。

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饱食后服。

6.5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水为丸。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上清丸 7.1 方名

上清丸

7.2 组成

乌梅肉2两,薄荷4两。

7.3 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上清丸主治妇人胎前嗽血。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黑砂糖炒熟为丸,再以白砂糖掺上。

8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上清丸 8.1 方名

上清丸

8.2 组成

龙脑2分(另研),硼砂2分(另研),薄荷末1两,川芎末5钱,桔梗末2钱,甘草末2钱。

8.3 主治

《寿世保元》卷二方之上清丸主治心脾有热,上焦痰火咳嗽。

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临卧噙化;或食后茶清咽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9 《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 9.1 方名

上清丸

9.2 组成

大黄4两,僵蚕2两,姜黄2钱半,蝉蜕2钱半。

9.3 主治

《仙拈集》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虾蟆瘟,头面肿大。

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大人1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重1钱。

10 《便览》卷一方之上清丸 10.1 方名

上清丸

10.2 组成

玄参5钱,乌梅3个,薄荷叶1斤,川芎2两,防风2两,桔梗5钱,砂仁5钱,甘草4两(一方加硼砂5钱)。

10.3 主治

《便览》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堵塞。

1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噙化。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1 《古今医鉴》卷九方之上清丸 11.1 方名

上清丸

11.2 上清丸的别名

上清噙化丸

11.3 组成

薄荷叶3两,硼砂5钱,天花粉1两,天竺黄5钱,风化消1两,百药煎1两,防风1两,孩儿茶1两,桔梗7钱,甘草1两。

11.4 主治

《古今医鉴》卷九方之上清丸主治口舌痛,生疮。

1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噙口中,徐化下。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1.7 附注

上清噙化丸(《济阳纲目》卷一○五)。

12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上清丸 12.1 方名

上清丸

12.2 组成

玄参8两,南薄荷叶5两,荆芥穗5两,苦桔梗1两,生甘草8两,归尾5两,熟大黄1两,陈皮8两,片芩(酒炒)8两,枳壳(炒)8两,川芎4两。

12.3 功效主治

《奇方类编》卷下方之上清丸功在清头目三阳之火。主治风热上攻,发渴喉疼,口痛牙血。

12.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温汤送下。

12.5 制备方法

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13 《济阳纲目》卷一○六方之上清丸 13.1 方名

上清丸

13.2 组成

南薄荷4两,桔梗1两半,甘草1两半,白豆蔻1两,片脑1钱。

13.3 功效主治

《济阳纲目》卷一○六方之上清丸功在清上,利咽喉。主治喉痹。

13.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噙化。

13.5 加减

加孩儿茶1两,效尤速。

1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4 《活人方》卷一方之上清丸 14.1 方名

上清丸

14.2 组成

薄荷叶4两,粉甘草1两,官硼砂5钱,嫩桔梗1两。

14.3 主治

《活人方》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火刑金燥,热极生风,痰凝喘嗽,口燥舌干,咽喉肿痛,鼻息不利,上焦一切浮火之症。

14.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分为数份,不拘时,噙化口中。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大丸。

15 《鲁府禁方》卷四方之上清丸 15.1 方名

上清丸

15.2 组成

乌梅肉1斤(去核),薄荷8两,柿霜4两,沙糖4两,石膏(火煅)1两,粉草1两,冰片2分。

15.3 功效主治

《鲁府禁方》卷四方之上清丸功在化痰止嗽,清火,生津止渴。

15.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噙化。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乌梅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五方之上清丸 16.1 方名

上清丸

16.2 组成

苏州薄荷叶1斤,百药煎半斤,砂仁1两,硼砂2两,冰片2钱,桔梗1两,甘草半两,玄明粉半两,诃子半两。

16.3 功效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五方之上清丸功在止嗽、清音、润肺,宽膈化气。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嗽。

16.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临睡噙化;或为小丸,茶清送下亦可。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17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之上清丸 17.1 方名

上清丸

17.2 组成

薄荷1斤,川芎2两,防风2两,桔梗5两,砂仁半两,甘草4两。

17.3 功在主治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之上清丸主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

17.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不拘时噙化。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

18 《摄生众妙方》卷四引《乾坤生意》方之上清丸 18.1 方名

上清丸

18.2 组成

薄荷(取头末)4两,川百药煎(黑饼者)4两,桔梗1两,寒水石(生用)1两5钱,砂仁(头末)3钱,甘松2钱,玄明粉2钱5分。

18.3 功效

《摄生众妙方》卷四引《乾坤生意》方之上清丸功在清上焦之热。

18.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口噙化。甚妙。

18.5 制备方法

以甘草膏为丸。

19 《异授眼科》方之上清丸 19.1 方名

上清丸

19.2 组成

羚羊角(镑)1两,犀角(镑)1两,牛黄5钱,琥珀3钱,厚朴(姜汁炒)1两,黄芩(酒炒)1两,川芎5钱,白芷5钱,菊花8钱,防风8钱,羌活8钱,草决明1两,生地7钱,熟地7钱,防己8钱,黑牵牛8钱,蝉蜕(去头足)7钱,地肤子(炒)1两,滑石1两。

19.3 主治

《异授眼科》方之上清丸主治风热上攻,目有昏花,迎风流泪,怕日羞明。

19.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后服。并用虎液膏点眼。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活人心统》卷一方之上清丸 20.1 方名

上清丸

20.2 组成

硼砂3钱,川芎4钱,薄荷1两,桔梗2钱,冰片2分,玄明粉2钱。

20.3 主治

《活人心统》卷一方之上清丸主治上焦火盛,口干;痰火证。

20.4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远含化。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21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上清丸 21.1 方名

上清丸

21.2 组成

川芎、薄荷、荆芥各0.5kg,连翘、菊花、白芷各3kg,防风、桔梗、炒栀子各1kg,大黄3.5kg,黄柏2kg,黄芩5kg[1]。

川芎16两,连翘96两,白芷96两,防风32两,大黄192两,菊花96两,薄荷16两,桔梗32两,黄柏64两,黄芩160两,栀子(炒)32两,荆芥16两。

21.3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上清丸功能清热散风,消肿止痛,治肺胃积热,风火牙疼,头目晕眩,大便秘结,小便黄赤[1]。

21.4 制备方法

为细末,水泛为丸[1]。

上为细末,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

21.5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g,温开水送下[1]。

每服2钱,温开水送下。

21.6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21.7 附注

本方由《丹溪心法》上清散加减而来[1]。

22 上清丸的中药部颁标准 22.1 拼音名

Shangqing Wan

22.2 标准编号

WS3B187895

22.3 处方

菊花 60g、薄荷 10g、川芎 10g、白芷 60g、荆芥 10g、防风 20g、桔梗 20g、连翘 60g、栀子 20g、黄芩(酒炒)100g、黄柏(酒炒) 40g、大黄(酒炒) 120g

22.4 制法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170~ 180g, 制成大蜜丸;或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22.5 性状

本品为黑棕色的大蜜丸或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甘、苦或苦。

2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大,直径60~140μm。纤维束鲜**,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纤维淡**,梭形, 壁厚,孔沟细。内果皮纤维上下层纵横交错,纤维短梭形。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4~34μm 外壁有刺,长3~5μm,具3个萌发孔。油管含金**分泌物,直径约30μm。果皮石细胞镶嵌排列成层。

2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8页)。

22.8 功能与主治

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2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 6g,一日1~2次。

22.10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 9g

22.11 注意

孕妇忌服。

22.12 贮藏

密闭,防潮。

23 上清丸药品说明书 23.1 药品类型

中药

23.2 药品名称

上清丸

23.3 药品汉语拼音 23.4 药品英文名称 23.5 成份 23.6 性状 23.7 作用类别 2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清热散风,解毒,通便。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23.9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克

23.10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2次。

23.11 禁忌

孕妇忌服。

23.12 不良反应 23.13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药后大便次数每日2到3次者,应减量;每日3次以上者,应停用并向医师咨询。

4.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5.小儿、年老体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使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3.15 上清丸的药理作用 2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24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3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