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一套公约
班级公约,就是一套详尽的班规。从踏入校门起,到放学出校门为止的这段在校时间的学习、活动、文明、交往、课上、课后等,一一做出明确的要求,并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如:我让孩子们一听到铃声就诵读儿歌“铃声响,进课堂,安安静静坐端正,拿起诵读书,认真来诵读”,自然而然地就进入课前诵读阶段。在强调读书姿势时,我跟学生这样对口令:坐端正,书捧好。在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时,可以跟学生对口令:“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闭紧”。在班上经常这样反复训练,不仅口令熟读成诵,还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学生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时,马上对个口令就能起到不错的效果,甚至比你敲桌子的效果更好。
二、培养一支队伍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用一批优秀的学生去影响另一批学生,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因为榜样就在身边。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积极向上、以身作则、热心做事的班干部,让他们在班里形成一股正能量。
先用心选拔。通过两周的学习与生活,我采用了学生自主申报的方法进行选举,只要能够热心为大家服务;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够做同学们的榜样;办事公正就行。
再努力培养。刚上任的班干部毕竟自己也太小、责任心也没那么强,有时自己只知道玩。为此,在班级委员刚上任的这一段时间,我对班干部怎样管理班级一一悉心指导。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此时,班主任要让班干部们明确各自的职责,时刻提醒他们要有责任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乐管、能管、敢管的信心和威信。
三、重视第一次
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对于刚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早读,第一次排队做操、第一次作业、第一次值日、第一次用餐、第一次整理书包等。我都细致地给学生示范,跟他们讲清楚要怎么做,并注意些什么。一般两周下来学生就能基本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了。
四、紧抓一个月
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求必修明确,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反复训练,好习惯都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据科学家的研究,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培养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想培养一个好习惯,就要认真坚持一个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抓这种习惯,明天又抓那种习惯。习惯要一样一样慢慢培养,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五、落实每一人
作为一年级班级班主任,如果事事都亲力亲为根本力不从心,尝试一下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方式。于是,我设计出了一些为民服务小岗位,让学生本着为其他同学服务的意识,竞争上岗。如管卫生的“卫生员”,管纪律的叫“纪律督察员”……把班里大大小小需要老师做的工作都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有事可做,都成为班级的小主人,每个学生只需要管好一个小的项目就可以了。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还要对个别项目进行指导培训,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起作用,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六、牢记一句话
现在的孩子,俨然是家里的小宝贝。因此,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说:“请把你旁边的纸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孩子会理直气壮地回答:“那又不是不是我丢的。”
为此,我在班里经常让学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班级的事情抢着做。”让学生意识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让他们自愿去为他人、为集体着想,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乐于奉献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作为教师,要多方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博爱氛围,充分利用夕会课、品德课和班级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内容提要:教育家指出,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文化的形成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人品的形成,更关系着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前途,甚至关系着将来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造就健全的人格,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必定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如果人格不健全,所学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为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气氛,我班做法如下:
一、抓好环境美化,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家---教室
二、抓好班级制度建设,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空间
三、抓教师及班主任自身素质建设,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师生关系。
四、抓好班级活动,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五、抓班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班级向心力。
两个外表一样的透明玻璃瓶里分别装了两种性质不同但颜色一样的液体。如果我们不去品尝,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两种液体是同样的。只有我们品尝后方可知道这两种液体的浓 度是不一样的。浓度不一样就决定了物体的性质不一样。同样地,不同程度的班级文化,造就了不一样的班风。大部分中学都会在学期末评选“标兵班”,“文明班”,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一个班集体的文化建设的好与坏。教育家指出:优秀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文化的形成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人品的形成,更关系着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前途,甚至关系着将来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造就健全的人格,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必定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所学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在我看来,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班级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基石。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和人文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参与,遵循基本的原理,按照一般的程序,采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提升亮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考及迫切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教室环境、人际关系、学生精神状态等。班级文化建设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为精神基础,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为目标,通过学传统美德,名人、名言伴我行,系列主题月等活动,建学生说话交流平台,设评比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班级风貌健康向上,蓬勃发展。达到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初步营造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石。
一、抓好环境美化,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家——教室
教室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赋予班级环境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借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一旦我们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班级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那么班级文化也就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一样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来引导学生创立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学习并发扬优秀前辈们的各种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
其次,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一期的主题黑板报给学生们增添课外知识;利用班级宣传栏表扬班级内各种先进事迹,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互勉互励。每次月考和期末考试我班利用板报表扬进步生和优秀生,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和团结拼搏意识。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室布置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期、学年的教育目标而作相应的调整。
二、抓好班级制度建设,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空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约束机制,是形成班级良好风貌的必要条件,它是班级的准绳,对于一个班级的秩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