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通过查询《GB/T 绿色食品药用准则》得知,不应为了促进养殖水产动物生长而使用抗菌药物、激素或其他生长促进剂,不应使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渔药,生长促进剂属于不应使用的药种品类。
夏季高温季节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要从哪五方面着手呢?
通过研究《西字奇迹》中的语料,分析利玛窦如何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从而对比出了明代官话与现代汉语的种种差异,为研究明朝的汉语语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利玛窦 拉丁字母 拼音 差别16 世纪以前,西方文献中很少有对中国的记载,但欧洲宗教改革致使罗马教廷权力削弱,所以耶稣会不得不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展.除此之外,新航路的开辟也为传教士进入中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们上要对官员著书立说,学习明代官话,下要口头对平民百姓宣扬宗教.但是在这样一个无论是文化还是制度与欧洲都大相径庭的国家,要达到目的,第一步就要学会语言,其中掌握汉字复杂的读音是他们最大的挑战和障碍.所以,传教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的知识,开始系统地用拉丁字母为汉字进行注音.利玛窦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四篇文章,后来被编成一本叫做《西字奇迹》的册子,这被视为是汉字拼音化进程的开端.罗常培先生也对此加以研究,他指出利玛窦当时运用的声母有26 个,韵母有44 个.通过对《西字奇迹》中语料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比出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明代官话有五个声调符号
在《西字奇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利玛窦将语音符号分为了五种,分别是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入声“^”,而现代汉语有四个声调.例如“徒”,在明代官话里为t?,是入声,而在现代汉语中为阳平.
尖团未合流,非常分明
当时声母尖团对立,普通话的j、q、x 在当时分为两组,一组是z、c、s,一组是g、k、h.
塞音送气与否没有区分
哥、科、和的韵母为o[o],现代为e例如利玛窦将“和”注音为“h?”,而现代为“hé”.
塞擦音中,不送气音zh 都写为送气的ch,且在iua 前出现明代官话声母有ng、nh,而在现代汉语中为零声母
在现代普通话中读零声母的字,在明代官话中声母保留有浊音ng
、nh.例如:
明代官话尚存在iai 韵在利玛窦标注的拼音中,还有iai[iai] 韵,现代汉语为ie[iε],例如“涯”在明代官话中为“iai”,现代汉语为“yá”.
明朝官话有闭口韵
利玛窦标注的拼音中有以双唇音m 收尾的韵母,如倘“t&agre;m”,而普通话拼音为“tǎng”.九、声母sh 都记作x,出现在a、i、u、e 前比如说利玛窦为“山”注音为“xān”,而现代为“shān”
明代官话将w 记成了唇齿浊擦音v比如“无”被注音为“v?”,现代普通话拼音为“wú”.
“i”“j”“y”通用
利玛窦的拼注中,“起”有三种写法分别是“chi”“chij”和“chiy”,这是因为当时意大利语中的ijy 是通用的.
在入华之初,利玛窦和罗明坚编著了《葡汉辞典》,将葡萄牙语词和汉语词平行对照,并有罗马字母注音.杨福绵先生称赞这是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后来,在此基础上,利玛窦发现汉字声调符号的不同,字义也有改变,因此他修改了之前的方案,为文章进行注音,编成了《西字奇迹》.金尼阁在利玛窦的基础上又出版了《西儒耳目资》,他排列了汉字以便于“以音察字”和“以字察音”,是对利玛窦等前人方案的进一步完善.虽然通过对比能发现明朝与现代汉语语音的不同,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些差别是否是由于利玛窦等传教士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所致.所以,从教学分析与二语习得的角度,以明朝传教士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展开研究,从而启发对外汉语教学.
利玛窦等人借鉴西方音韵学知识用字母为汉字注音是为了方便当时传教士学习汉语,但是这种创造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开启了汉语拼音方案应用的先河,也为后人研究明末汉语语音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同时,这也有利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入中国,为中西交流架起了桥梁,建立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范式.
开始进入夏季高温期,温度升高,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正值“黄梅”季节,天气炎热多变,水温升高,雨量增多,养殖鱼类摄食量增加,是鱼类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虾、蟹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夏季有必要加强鱼塘的饲养管理,具体要点如下:
?1、科学投饲
饵料以饲料为主,青料为辅,一般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量的4~6%,具体投饲量根据水温、水质状况、鱼类吃食情况而定,以2小时吃完为佳。天气晴朗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投,上中午多投,傍晚少投,晚上一般不投。水质肥爽正常投饵,水色淡增加投饵,水色过浓减少投并加注新水。鱼类争食激烈正常投饵,吃食鱼群减少、争食不激烈减少投饵。鱼病治疗期间适当控制投饵量。
夏季投饲量大,残饵会使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多种鱼病。鱼摄食过量,尤其易患肠炎病。因此,夏季投喂以八成饱为好,每次投喂的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投饵次数每天3~4次,饲料颗粒与鱼体大小相适合,饲料要新鲜,无霉变。
2、合理施肥
对于水质较清、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鱼池,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可以适当施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施肥时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既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中、晚不施。总之应保持池塘水的相对稳定,以防水质变坏及病原体的交叉感染。施无机肥为主,有机肥为辅,每次施氮、磷肥2~4千克/亩,发酵的猪、鸡、人粪50千克/亩。施肥时间在晴天上午10:00~12:00为宜,施肥间隔7天左右,每次施肥要少量多次,使池水透明度45厘米左右为宜。若天气反常,池水透明度低,池水混浊,应禁止施肥,并及时换水。换水比较困难的鱼池要合理使用生物制剂,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促进菌相与藻相的平衡。
3、水质调节
夏季鱼类摄食量大,排泄物多,容易引起浮头,因此要加高水位至150~200厘米,并经常换水;每隔10天左右泼生石灰一次,用量20千克/亩;每天巡塘三次,黎明时鱼类有否浮头,白天观察鱼类活动情况、吃食情况及有否残饵,一旦发现浮头征兆,要及时注加新水,并开动增氧机。正确使用增氧机,坚持晴天午后开机,雨天傍晚开机,阴天半夜开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夏天温度高,白天池塘水易造成上下分层现象,晴天午后开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上下层水对流,增加底层水的溶氧,抑制底层厌氧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6月份正值“黄梅”季节,天气炎热多变,晚上应加强值班和巡塘,尤其是是闷热的天气,注意观察“浮头”,切不可造成“泛池”。
4、雷雨天生产操作注意事项
目前正是雷电的多发季节,部分养殖户在雷雨天还在塘内进行生产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防雷击意识,减少雷雨天户外生产操作。如果在户外生产时遇到雷雨时,用下列办法可以降低被雷击中击伤的可能:
(1)做好避雨工作。水产养殖场都位于空旷地带,雷雨前应寻找能够避免被雷电击伤的地方,如果要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要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1/10以下时,效果最为显著。千万不要呆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
(2)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金属框的眼镜一定要拿下来。尽量不要接打手机,最好能关闭手机。
(3)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采用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如能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比雨伞好。
(4)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救护处理。
(5)雷雨天,养殖户不要集中在一起,以免万一受灾时造成更大灾害。
5、病害防治
夏季是鱼类发病高峰期,主要有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这个季节鱼病防治的主要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总的来说,应做到先杀虫,后消毒。平时应经常投喂维生素C、大蒜素,增强鱼、虾、蟹体质。日常工作是做好饲料、工具、消毒。每半个月用杀菌药物对池水消毒一次,每月用大蒜素或三黄粉制成药饵投喂,3~5天为一个疗程,以防鱼类发病。
(1)外用药预防
杀虫:药物主要为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溴氰菊脂、敌百虫、速灭杀丁等,单养鱼塘或鱼、虾、蟹、鳜鱼混养塘药物品种应根据药物说明使用。
消毒:间隔20天左右一次,一般药物为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三氯异氰脲酸、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梅雨季节,水色变红或深褐色一般使用二氧化氯。河蟹、青虾养殖池塘一般应用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二溴海因、二氧化氯、聚维酮碘。
(2)内服药预防
一般先杀虫,杀虫药物为锉虫清、内服杀虫清等。2~3天为一疗程。内服杀虫后再用杀菌药,如恩诺威(主要成分恩诺沙星)、氟乐康(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3~4天为一疗程。
(3)药物治疗
所用药物品种基本与预防药物相同,实行外用内服双管齐下。外用杀菌药物一般应连续使用两天,内服药物应适当拉长疗程时间,一般为4~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