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生长在哪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1 22:31:54
字号:

麝香长在麝鹿成熟雄体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中。

麝生长在哪

麝香: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马麝M. 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辛,温。入心、脾、肝经。开窍,活血,散结,止痛。

两岁的雄麝鹿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鹿可分泌50g左右。此外,麝香鼠等其他有香动物也有类似麝香分泌物。 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也十分珍贵。

麝香有破血化淤功效,孕妇不宜食用。

麝香(别名:寸香、原寸、香脐子、当门子;拉丁名:Moschus)为中药材开窍药的一种,该药出自《神农本草经》,有开窍醒神的功效。麝香的药用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麝科动物,如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等成熟雄体位于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药性辛、温。入心、脾经。

麝香由于其来源的不同其产地迥异。林麝一般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海拔为3000m的针叶林区;马麝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而原麝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一带地区。

麝香的采制一般是人工取香,在冬春两个季节内捕猎,之后割去麝的香囊,阴干,此为“毛壳麝香”;而取出香囊中的分泌物,则成为“香囊仁”。

麝,拉丁文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 L.别名:香麝、獐子、山驴子。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生香、元寸香。科属分类: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林栖兽类。

体形较小,体重8~13公斤,身长65~95厘米。被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状,易折断。雌雄均无角。耳直立,上部圆形,眼圆大,吻端裸露,无眶下腺及跗腺。

雄性的上犬齿特别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雌的犬齿很细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主蹄狭长,侧蹄显著。尾甚短。雄兽鼠蹊部有麝香腺,呈囊状,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短而细,稀疏,皮肤外露。麝毛色均匀,为深棕色,体背及体侧毛色较深,腹面毛色较浅。背部有不明显的肉桂色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腰部和臀部两侧斑点比较明显。嘴、两颊、耳背、肩膊、体侧至尾及四肢外侧毛色为棕灰杂以肉桂**的麻斑。额部毛色稍深,耳尖及耳背纯棕灰色,耳廓内侧白色,耳基部有土**斑点,下颌白色,颈部两侧毛色发白延至右肩膊呈两条白带纹,脸部毛色较浅,鼠蹊部呈浅棕灰色。毛色及斑点差异较大。有些个体斑纹少,隐约可见,有的则较明显,连成片断的**斑块。

栖于多岩石或面积较大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很少在平坦的树林、平原、池沼或没有森林的山地。无固定的栖息地,多在荫蔽、干燥而温暖处休息。在早晨及黄昏活动,白天休息。平时雌雄独居,而雌兽常与幼兽在一起。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和深雪地上走动,具攀登斜树的习惯,善于跳跃。视觉听觉灵敏,性懦怯。以松树、冷杉和雪松的嫩枝、叶子、地衣、苔藓、杂草及树枝嫩芽、野果等为食。

在中国分布很广,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三江平原等地,华北地区,西北的祁连山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北、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均有。

买林麝种苗哪里好

麝亦称香獐,哺乳纲,鹿科。麝体形似鹿,大小如羊,体长80-90厘米,尾很短,长4-6厘米,体重约10千克;头大而长,耳大竖直,四肢较细,前短后长,蹄小,雌雄均无角;体呈棕色,背部较深,有的呈灰褐黑色,带有不明显的土**条纹和斑点;公麝犬齿发达,形成獠牙;脐与生殖器开口之间麝香腺,发情泌香季节特别发达。

麝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各省以及西北、西南、华中地区的山区。野生麝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4000米的多石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灌丛、草坪地带。人工养殖的麝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区、盆地、平原等地也能正常生长、繁殖、分泌麝香。麝有比较固定的生活区域,其活动、休息、觅食等有一定的路线和地方。在某个地方生活习惯后,一般是不轻易离开和更换生活地,若受惊吓离开后,不久就又回到原处,即所谓舍命不舍山,圈养的麝在一个圈生活习惯后,若调到另一新环境中,就表现非常新奇,到处走、嗅、看,把每一个地方都要走到,不久就来回奔跑,非常不安,并便尿、排粪。若把它放出,就马上回到原圈,安静地卧在它原来的地方休息。但是当食物、饮水或季节变化时,也有小范围迁徙的习性,即所谓七上、八下、九归巢。夏季炎热,食物丰富,它就逐渐迁徙到气温凉爽的高山地带,寒露以后气候逐渐寒冷,高山树叶枯黄,食物减少,就迁移到低山,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麝多在黄昏、夜间10时以后和拂晓活动、觅食,多卧在光线较暗且干燥的崖边灌木丛中。圈养麝多在舍内墙脚、地势较高、土壤疏松、能隐藏而僻静的地方反刍、打盹。麝生性胆怯、急躁,看到异物,听到不习惯的声音,便会全身毛竖起,心跳加速、增强,两眼凝视,然后猛地喷气,四蹄在地上使劲跺,发出砰、砰的跺足声,以示威吓。在圈舍里只要有一个受惊奔跑,其他的也会受惊奔跑。野性较大的和刚进场不久的麝,见到人或其他动物,会不顾一切地来同奔跑,乱蹦乱撞。若见到圈舍有很小透亮的空隙,受惊的麝还会拼命用头去撞,试图从中钻出逃走,这样常将头、身上的毛或皮撞坏。如不注意,麝往往会因惊恐而长时间急剧奔跑、跳跃,过劳而死。因此,在捕捉、治病、取香时,不能长时间追捕,以防造成过度疲劳而死亡。

麝的嗅觉非常灵敏,陌生的饲料要一嗅再嗅才肯吃,用嗅辨别自己和其他麝走过的路、卧过的地方、便的粪和尿,辨认公、母麝。若仔麝身上粘污了异味或不是自己的仔麝时,母麝一嗅就走开了,不但不让吃奶,还用蹄按压刨打。麝的视觉也较好,晚上或黑暗处,瞳孔全开放,并有明亮的光泽,所以晚上能把一切看清,但在阳光下或很亮的灯光下,瞳孔缩及很小,几乎成一细线,视力不如夜晚好。

麝性情孤僻无群性,在野外一般只在发情期才能见到一公一母在一起,或两个公麝追逐一个母麝,而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觅食、休息,仔麝只是吃奶时才与乳母在一起,吃完奶就去休息,很少跟随母麝,同一窝的两个仔麝也很少在一起活动。但是,母麝觅食、活动并不远离仔麝,休息时也卧在能看见仔麝的地方。由于孤僻无群性,就喜欢互相咬斗,特别是公麝在配种期,泌香生理反应期、天气由晴转阴雨或由阴雨转为晴天及拂晓、黄昏、夜司活动来回奔跑时,喜相互追逐咬斗。圈养麝到r新环境及遇到陌生的麝最易引起咬斗。若强者咬斗弱者时,强者吹气威吓,弱者害怕逃跑,这时强者拼命去追逐,直到追上弱者,头猛地使劲向下用獠牙钩棘弱者,常将其皮肉拉开,严重的可损伤到内脏,造成死亡。如弱者特别怕强者时,不敢跑,伸长颈趴在地上不动,强者用獠牙咬,用前蹄将弱者的毛刨掉,皮刨烂,时间长了,也造成死亡。

麝的食性较广,以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种子、茵类、苔藓等为食。

麝一般18月龄性成熟,因个体发育不同而有一定差异。营养好、发育快的母麝6-8月龄即性成熟,可交配受孕。个别营养不良、发育慢的要18个月以上才性成熟。性成熟比体格发育完全要早。母麝是季节性多周期发情。在一个发情季节里,可出现3-5个周期,两个周期相隔天数为19-25天,平均约21天。常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发情交配,妊娠期180天左右。每年产仔一胎,每胎产1-3只,以2只为多见。

“中国林麝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

林麝存栏量超过1万头,占全国林麝人工养殖量60%以上。

林麝属国家濒危、珍贵一级保护动物,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有“软黄金”之称。目前,国内麝香价格为400元/克,国际价格更是超过100美元/克。由于价格昂贵,人为猎杀多,致使野生林麝越来越少,一度造成传统中医药许多名贵药方因无麝香原料而名存实亡。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是林麝世代繁衍的地方。据介绍,从上世经80年代起,凤县开始人工养殖林麝,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操作性强的养殖技术。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凤县已建成林麝规范化养殖场351个,人工养殖林麝存栏数1万余头,占陕西省80%、全国数量的60%以上,年生产天然麝香达到60千克。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1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