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造不出航空发动机?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1 21:35:26
字号:

您所说的应该是指航空发动机吧,中国是有能力造出汽车发动机的,虽然性能较其他强国有一定差距。那么我就浅谈一下中国为何造不出航空发动机吧: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为何造不出航空发动机?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当下,我国在汽车的市场上已经越来越成熟,国人也越来越爱买我们的国产车,我们也设立了很多的属于我们中国系列的品牌。这些都是让我们自豪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国产车的质量确实是不如合资车,相对于其他的车配置以及性能方面还是比不上合资车。特别是我们国产车的三大件也比较容易出故障。这是让人十分头疼的事情,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造不出好的发动机呢?专家的一番话让我们非常的无地自容啊!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可能在我们自己的眼中制造发动机很难,但是对于外国人他们研究一台发动机相对于来说就很简单,要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还要有工厂的零件配置。不然的话,即使技术人员研究的多么透彻,没有好的零件也是白费。当然在我们国家内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有好的蓝图了,但是没有好的零件,很多国内企业因为这些才创造不出好的发动机。

第二个原因,在我国的汽车行业本身发展就没有别的国家早,比如说日系的车,他们很久以前就已经在研究关于车的种种技术了。所以到现在,技术已经很成熟,三大件的配置研究的也很完善。而我国这些东西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进行自主创造的。所以再怎么说,这个时间的差距也很难弥补,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还要在历练几年,才可以达到人家的那个水平。

说完外面的因素,咱们现在要说一下内外因素了。主要还跟很多的汽车企业有着很大的关系。就只想着用钱来买,不自己主动研发。只想拿现成的,不过确实我们现在是有钱了,不过我们都知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总是花钱买技术,倒不如自己认真研究技术。不然到时候价钱还不是像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吗?

小编认为,我们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不应该总是为了三大件来愁眉苦脸。假如我们研制好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动机,那么说不定别的国家还会过来购买我们的,而且还会获得大家的肯定。这也就是专家说的为什么我们制造不出来好的发动机的原因,确实是这样。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渐渐地我们也不能够沉得下心去做好一件事。当然,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愿意尽心做好一件事,做成了那就是永久的事情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0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