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a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1 20:57:59
字号:

好,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骑行习惯和用途进行选择。

bora

在整个Bora系列中,可以选择几种不同的轮辋深度。其实这里说的轮辋深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轮组框高。BoraOne有两种框高,35mm和50mm。BoraWTO有四种框高,33mm、45mm、60mm和77mm。但是要注意,77m框高的只有前轮,Campagnolo说它是目前市场上最快的前轮。BoraUltra有两种框高,35mm和50mm,并且还有封闭轮。轮组的框高也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大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骑行习惯和用途进行选择。

为什么现在骑山地车的越来越少,骑公路车的越来越多?

轻质的轮组更容易加速,气动性能更好的轮组则可以助你保持高速骑行。所以选用什么轮组最终取决于你的预算以及骑行环境。

如果说车架是一辆车的灵魂,那么轮组就是车的双腿,不论你的灵魂达到什么高度,还是靠脚来走路,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轮组主要由轮圈、花鼓、辐条和辐条螺母组成,三者的组合及辐条的编织方式共同影响轮组的性能。大部分车友会根据简单的数据去判断轮组好坏,比如价格,重量,框高。一般山地轮组强度优先,公路轮组轻量优先。重量轮组的重量或许是考量一对新轮组的头号指标,这一特性指标可以说是影响自行车总重最显著的因素,而且同时也是很容易减重的部分。单纯的轮重只是一个静态指标参考,对于爬坡来说比较具参考价值。一般轻量化的山地车碟刹花鼓重约170-210g,碟刹后花鼓350-400g,辐条每根约8-12g,轮圈因内部构架不同,重量则变化较大,通常算起来,整组重介于1500-1900g间较常见。强度很显然,如果你骑山地车又或者在骑行时遇到不可避免的坑洞时,你一定会想拥有一对高强度有弹性的轮组。轮子的强度决定于几个因素,轮圈强度,辐条数目,辐条张力,花鼓强度。假设相同材质下的轮圈进行对比,如轮圈越宽,则强度越强。辐条数越多、辐条编制后的张力则越大,强度也就越强。在这期间如果花鼓的强度更高,则传动效能越好。正如你所料到的,即轻又强的轮组,价格也会更高。同样两者兼备的轮组也需要轮组生产商更加多的研发。总的来说,碳纤维的轮组能够在竞赛中体现出最高的性能。框高高框轮组有两大显著的优点。首先,标准轮圈高度的轮组,辐条在通过空气时/破风时,会产生涡流,减慢自行车的速度的同时也会对操控造成额外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和发展都投入到了如何制造空气动力的辐条以最小化阻力。而以高框轮组来说,涡流减少了——因为空气流过的是实心光滑的表面。其次,高框轮组更加的刚硬并且对加速和力量输出有更好的反馈(因为轮组的弹性很小)。

说明这项运动进步了作为一个骑车20多年,玩车10多年的大叔,看着这项运动从大热到后来的衰弱到近两年的翻红,也看着这十多年路面上骑友车型的变化,我只能说,是骑车的人对这项运动的理解越来越到位了。为啥,因为十多年前的山地车大部分都是“山马”也就是骑着山地车压马路的。但实际上,山地车就不是为了压马路而设计的,而是为了越野而设计的。所以山地车的几何和操控其实并不适合长时间的稳定踩踏,更适合穿山越草的野地控制。所以路面上的车型从山地转向公路几乎是个必然的现象。

那么,当年的山马党都去哪了呢?这十多年中,我当年认识的车友,有三个去向。从单身年轻变成中年已婚已育然后没时间骑车然后退坑了。正经的山地车玩家进山了,然后随着年龄增长买了车,开着直接拉进山越野,所以路面上也不大看得到。换公路车了,毕竟公路车在铺装路面上的体验要远比山地车好得多。大概就是这样吧。现在还有山马党么?当然有,大多数都是老年骑游党了。他们骨子里对山地车压马路的执念是改不过来的。至于为什么当年的那些人明明是压马路还要买山地车,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因为路况越来越好了,条件越来越好了。前者是使用环境变迁。后者是条件好了,大家也开始看比赛了,软尾、硬尾比赛一般不在城里,而公路车比赛就算不在城里也会路过城镇,并且绝大多数一定在铺装路上跑。骑山地车的骑友,基本也不会去越野,都是骑着山地车在马路上跑,俗称山马党。中国基建,现在马路路况都非常好,我在十八线小城市景德镇,经济不景气,可周边的道路基本都是攒新的柏油马路。这么好的路面,骑山地车真的可惜了。我们这里的自行车运动发展的比较慢,早几年都是山地车,近三年能换公路车的都换了,路好呀,骑公路车可以骑的更远一些,可以看更多的风景。

相同级别,公路车比山地车贵,生活条件好了,而且基本都在铺装路面上骑,所以就选择公路车的多,山地车主要是在山上越野。我们小时候,大家都觉得山地车帅,对车辆的使用场景是不讲究的,大多数人都骑山地车。现在大家开始明白山地车是野外骑的,公路车是铺装路面骑的,毕竟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野外的,平常也看不到多少野地,看到骑山地车少了,公路车多了不是挺正常吗?

道路状况:前些年国内很多地区普遍使用水泥路面,水泥路虽然硬度高,但接缝多一旦损坏,压过去非常糟糕,城市周边道路状况普遍较差,近些年国家对道路基础建设不断投入,沥青路面的普及,城市及周边地区路况改善,对于偏远地区山区农村的振兴,除一些特别偏远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道路状况完全可以满足公路车的出行,现在公路车可以骑行川藏线你受得了吗,不敢想;

设计、材料的进步:以前碳纤维技术还不够成熟,即便能接触到公路车也普遍为铝合金车架、轮圈,高端的山地车和一般公路车骑行的差距并不是特别突出,空气动力学的进步和碳纤维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表达,让公路车和山地车的区别越发明朗;

车型优势:公路车轮胎更细胎压更高,道路上滚阻小速度快,车身几何激进偏竞技,但对身体协调性较高需要更多地时间适应,适宜竞速和长途骑行;山地车几何结构容易上手,骑行舒适度高,轮胎粗大有花纹,避震器的加持能更容易应对较差路况,较适宜短距离骑行,近些年由普遍的26英寸轮径慢慢更新了到轮径27.5/29英寸,加大的轮径通过性更强,把山地车越野的属性更加强化。公路车铝圈普及碳刀、高框、碳辐条,在对车身、把组、坐杆等部件处理上更加气动,平时骑行铺装路面较多的车友会普遍选择公路车;

媒体转播/推广:美骑是国内较早的自行车媒体,较早前主要的以图文为主,专业文章外论坛是最重要的版块,图文的传播力比较有效,文章也多以骑游为主,山地车是小伙伴们最为普遍使用的车型。近些年视频不断更新,我们可以观看到世界各地地自行车比赛,对于公路车有了新的认识,公路车更快、更帅,公路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会形成一种氛围,多方面地因素让公路车越来越流行!

我是从山地车入的坑。刚毕业那会儿,大家都骑山地车,没觉得有什么奇怪。但是骑行的时候,一般路况都很好,都是铺装路面,为了省力,山地车慢慢变成山马。很多年不骑车以后,再想起骑车,就想尝试一下公路车,真香!其实总结起来,现在路况好了,全是铺装路面,很适合公路车。城市变大了,绿道变多了,公路车更省力,骑行距离更远。锻炼时,公路车更帅。

其实在整体自行车用户中,骑山地车、通勤车的用户总量应该没有减少,山地车相对于公路车依然有着舒适、便宜(不包括赛用山地)的优势,日常上班路上能看到大部分还是这一类用户。而公路车群体增加可能主要是因为各城市道路质量的提升、疫情下不能长途旅行的现实以及大部分公路车是作为锻炼身体的器械而非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买了一万多的车,在骑行群里是一定要让大家知道的嘛,增加社交属性也是公路车普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嘛。专心练腿,我倒是觉得骑着山地撵公路的情形到蛮有趣。

现在多数人住在密集城市里,到处都是好的道路,很少道路坑注的情况,就很少人会选择山地车了,多数用公路车代替;也就是一旦道路质量提升,大多数人是会转为公路车的。加上,驾驶公路车时姿态前倾,下趴姿态有一定的速度感,导致大量车手的青睐。加上很多骑友在户外骑行时更多的选择公路骑行,而不是越野骑行,因为公路车明显的速度优势,就使得山地车在公路骑行时在速度是有明显劣势;而很多人又都是和其他人一起骑行,大家在一起时速度跟不上别人,就只能单纯依靠体力弥补山地车的劣势;久而久之,很多人就放弃了山地车选择了公路车。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0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