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人事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1 19:56:54
字号: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求名人事例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手。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事例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可见他声誉很高。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对他提出弹劾。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2、格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李卜克内西)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

子女中那种得不到遗产继承权的幼子,常常会通过自身奋斗获得好的发展。而坐享其成者,却很少能成大业。 ——培根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戴尔·卡耐基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1月1日报道美媒称,中国酒类销售的市场正在迅速增长,消费者对高档和难以捉摸的产品产生了兴趣。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包括葡萄酒和精酿啤酒。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网站2017年12月29日报道,市场研究公司欧睿国际咨询公司在2017年5月表示:“中国消费者喜欢少饮酒,在商务宴会或者正式社交场合中选择高档产品,以达到高质量和更好的品味。”

根据欧睿的数据显示,2016年葡萄酒消费量比2015年增长5.3%,即便同期酒类饮品的消费交易下降了3%。

报道称,由于这种升级,2016年啤酒总销量也比一年前下降了4%。然而,精酿啤酒却迎来了大城市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全球最大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公司验证了这一趋势。该公司专注于高端市场的战略似乎正在得到回报:该公司2017年第三季度在中国的营收增长了4.6%。

这家啤酒商还提到,2017年上半年,百威和科罗娜啤酒在中国市场上收入增长强劲。首席执行官薄睿拓对媒体说,科罗娜啤酒和时代啤酒被公司列为“超级溢价”品牌,自2014年推出以来,已经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以下是中国饮酒者点餐偏爱的一部分:

精酿啤酒

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于1900年在哈尔滨成立,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500家啤酒品牌。

报道称,这种广泛的选择部分原因在于,新兴且不断成长的精酿啤酒行业的兴起,以及随着中产阶层的日益壮大,他们更愿意为高端体验付费。

在城市中心,精酿啤酒的受欢迎程度似乎是爆炸性的,但欧睿国际咨询公司却把这一趋势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

该研究机构在其行业报告中说,“对于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精酿啤酒仍然是一个新概念。它很受欢迎,而且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比如一些中产阶层比较富裕的地区,消费者通常具有全球意识。”

酒吧和啤酒商熊猫精酿(Panda Brew)的营销总监冯军(音)说:“精酿啤酒业务量大幅增加,啤酒酿造文化正在中国传播。”

报道称,随着选择的激增,一些像熊猫精酿这样的啤酒品牌已经开始出口饮料。

报道称,更大的品牌也开始涉足精酿啤酒行业。

野村证券在去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强调,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最大啤酒企业华润啤酒将专注于精酿啤酒和进口啤酒业务,同时开发高端品牌。

葡萄酒

报道称,葡萄酒在中国仍受欢迎。为了满足需求,中国投资者在法国收购了100多家葡萄园,其中许多位于波尔多产区。他们还在澳大利亚和智利等国收购了葡萄园。

例如,2017年早些时候,中国主要的酿酒商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在智利收购了三家葡萄园。

报道称,中国也开始生产自己的葡萄酒,中粮集团旗下的长城葡萄酒在中国是知名品牌。

白酒

报道称,以谷物为基础的白酒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商业宴会上,都是主要的选择。

报道称,2017年早些时候,咨询公司认为白酒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烈酒,市场份额为37.5%,超过了威士忌的28%。该研究称,全球顶级白酒品牌总市值超过220亿美元。

报道称,著名的上市公司贵州茅台超过了帝亚吉欧酒业的尊尼获加,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白酒公司。

11月5日报道美媒称,音乐、游客、传统食物、大帐篷里满满的长桌,还有很多很多啤酒——这不是慕尼黑啤酒节,这里是青岛国际啤酒节,也是中国最大的啤酒节。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1月1日报道,青岛国际啤酒节始于1991年,此后参与者群体一直稳步增长。今年夏天的庆典几乎持续了整个8月,最繁忙的几个周末吸引了将近4万人。一小群调酒师和侍者随时斟满啤酒杯,并把玻璃杯擦拭干净,方便人们取用。

除了青岛啤酒之外,外国生产商百威啤酒和嘉士伯啤酒也各自搭起了帐篷,里面的场面分外喧闹。本地人都来享受这热闹的气氛,拥挤繁忙、喧闹异常。

报道称,青岛啤酒节或许算是近期出品,但它的啤酒酿造传统可以追溯到100年前。青岛市是青岛啤酒的产地,但一个世纪之前,青岛还是德国海军基地,德国人在这里创建了这个品牌,带来了如今在青岛老城区内依旧可见的建筑风格。1903年,英国和德国的移民建造了英德啤酒厂,开始生产青岛啤酒。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外国占领和内战,啤酒厂几经转手。青岛啤酒在1949年被国有化。

“在青岛,没有啤酒就过不下去,”举家参加啤酒节的当地人赵晨(音)说。为了方便年幼观众和老年观众,日落后会有电瓶车在场地里环绕。

除了大量啤酒,啤酒节上还有很多美食,到场者可以饱餐鸡爪、香肠、饺子,以及加了香料的烤肉串或者鱿鱼烤串。到了晚上,音乐又换成了电音和摇滚,场面更加热闹活跃。音乐震耳欲聋,空气里弥漫着啤酒和香烟混杂的味道,然而这些并没有败坏人们的兴致,他们举着大大的玻璃杯彼此干杯。

赵晨被问及是不是每年都来。“你开玩笑?这比春节还重要呢。”他说,接着又让他的兄弟去再买一轮啤酒。

9月12日报道英媒称,陕西省米家崖村出土的证据表明,中国人有着酿造啤酒的古老传统。早在5000年前,人们就用小米、薏米等谷物酿造啤酒。今年,一些小型酿酒商又重现了这种新石器时代的啤酒。不过,这种混浊无酒花的饮料将挑战最勇敢的佳酿爱好者。香港门神精酿公司的拉迪斯劳·拉斐尔说,这种啤酒“又酸又臭”。不过,像拉斐尔这样的精酿啤酒鼓吹者如今正在迎来转折点。

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9月7日报道,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目前主要由大规模生产的贮藏啤酒“统治”。不过,精酿啤酒公司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2016年中国共有约150家精酿啤酒公司,是2015年的3倍。据英国咨询公司全球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虽然过去5年中啤酒的整体消费量减少,但精酿啤酒的消费量却增长了三分之二。这反映出一个全球模式:消费者在变得更富裕的时候,总是想喝更好的啤酒。引导潮流的沿海富裕地区饮用的啤酒量减少了,但人们消费的啤酒价格更高。

报道称,许多精酿啤酒公司是由外国人经营的,但也有许多中国人所有的精酿啤酒公司。2013年由潘丁浩成立的熊猫精酿啤酒公司最初只有最基本的家庭酿酒设备,但该公司最近已经开始向英国出口啤酒了。

报道称,独特的本地口味成为市场特色。小麦啤酒很受欢迎,也许是因为它们与中国食物匹配得好,也许是因为当地人喜欢一边饮酒,一边咀嚼食物。当地酿酒商还必须最大利用已有原料。中国的大麦质量不高,而进口又太贵。一些酿酒商还使用像四川花椒和乌龙茶这样的奇怪原料,很能吸引当地人。

报道称,随着美国对精酿啤酒的需求疲软,中国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

8月4日报道近日,一位中国人出高价品尝威士忌的新闻引发了外媒的关注。

据瑞士《20分钟》日报网站8月2日报道,这瓶威士忌以前本来是不卖的。因为这瓶酿造于1878年的单一麦芽威士忌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瓶的该年份此类威士忌,保存在瑞士圣莫里茨湖边瓦尔德豪斯酒店的地窖里。大量媒体都曾报道过,这瓶酒每杯售价9999瑞士法郎(约合69243元人民币——本网注),但从来没有人预订。酒店老板桑德罗·贝尔纳斯科尼对瑞士《20分钟》日报说:“我们故意把价格定得这么高,因为我们把这瓶威士忌视为收藏品,并不想开瓶。”

但上周末几个中国人来到了收藏该威士忌的酒吧。这些亚洲客人对苏格兰制造商麦卡伦的威士忌感兴趣。该酒吧酒单上的麦卡伦威士忌最贵的每杯9999瑞士法郎。贝尔纳斯科尼说,其中一位客人是麦卡伦的狂热发烧友,“我对他解释说,这瓶最贵的麦卡伦是不卖的”,因为开瓶后它将失去收藏价值。

报道称,但这个中国人只盯着这瓶威士忌。他对老板说,这是他品尝如此古老的麦卡伦威士忌的唯一机会。

贝尔纳斯科尼非常吃惊。他开酒瓶时极为小心,因为年代久远的软木塞已经变脆,有可能碎裂。

报道称,怎么处理这瓶开过的威士忌呢?“我们希望还有客人来品尝。”贝尔纳斯科尼开玩笑说,现在可以讨论打折。他说,这瓶酒的收藏价值约为5万瑞士法郎,“打开后我们不会亏本,卖出3至5杯就能赚够本了”。开瓶之后,这瓶威士忌的保存期将被限制在5至10年。

(2017-08-04 11:08:05)

延伸阅读韩媒:中国葡萄酒产量世界第六 年轻人更爱进口葡萄酒

7月24日报道韩媒称,谈到中国的酒类,一般会想到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韩国最近流行的羊肉串或许还会让人联想到中国的青岛啤酒,但其实,中国还是一个葡萄酒大国。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公布的数据,中国去年葡萄酒产量为11.5亿升,在全球排名第六位。

据韩国《中央日报》网站7月19日报道,葡萄栽培量是中国能够跻身葡萄酒大国的基础,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葡萄栽培量已超过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西班牙。

报道称,中国生产法式正宗葡萄酒的历史可追溯至125年前。1892年,通过在东南亚经商积攒了大量财富的华侨资本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山东省烟台市设立了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生产葡萄酒的先河。张弼士从法国引进了120种葡萄苗木,对品种进行了反复改良,并聘用了欧洲一流的葡萄酒技师。不久,培育出了被称作蛇龙珠的烟台特有的葡萄品种。以此为原料于1931年开始投产的解百纳干红葡萄酒红莓和樱桃香味缭绕、令人回味悠长,已成为张裕葡萄酒的代名词。张裕葡萄酒销往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还供货给英国王室,也是全球主要航空公司在飞机头等舱上提供的葡萄酒。

中国最早的葡萄酒生产厂现已成为葡萄博物馆。尚未投入市场的葡萄酒仓库内部可储存3万瓶葡萄酒、重达15吨,这一亚洲最大橡木桶在诉说着张裕的历史。解说词称,1912年孙中山访问此地时曾称赞道,“味道不逊于法国葡萄酒”,馆内还张贴他的墨宝。馆长于波表示,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葡萄酒和白兰地等四种产品获得了金奖,以张弼士为首的代表团在回国途中访问了白宫,向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赠送了葡萄酒,这一记录至今还保留着。

报道称,烟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葡萄酒的大本营,中国生产的葡萄酒中每三瓶就有一瓶产于烟台,张裕、长城、威龙等中国的十大葡萄酒企业有六家都在烟台设了生产基地。于波馆长表示,“广东出身的华侨张弼士之所以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毫无关系的烟台,就是因为他认为烟台所处纬度与法国的波尔多地区相同,土地、气候相似,适合栽种葡萄”。近来,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葡萄酒故乡的企业也来到此地开设葡萄酒厂,黄海沿岸一线约100公里的丘陵地带上云集着张裕公司与法国卡斯特兄弟公司合资建立的张裕卡斯特酒庄等20多家葡萄酒生产厂。

报道称,然而,以张裕为首的中国葡萄酒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最紧要的是在与进口酒类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年轻阶层比较偏好性价比突出的法国或澳洲产葡萄酒。

图为烟台市郊新开张的张裕葡萄酒城,仿照橡木桶建造的建筑物就是葡萄酒生产工厂。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89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