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美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成就与危机_美国通识教育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1 19:27:21
字号:

20世纪初,在杜威等进步主义学者的推动下,兴起的文学自觉运动揭开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序幕;而直至一战时期,哥伦比亚大学受美国军事部委托,向全美学生军事训练中心开设“战争问题”课程,才开启了美国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计划”历程。当前,鉴于通识教育设置已成为大学认证评估的重要指标,全美各高校纷纷注重通识教育建设。

通识教育在美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成就与危机_美国通识教育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通识教育的实际状况又如何呢?本文试图通过对2009年美国哈特调查协会(Hart Research Associates)《通识教育的趋势与新兴实践——基于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会员学校的调查》 Wrends and Emerging Practices in GeneralEducation:based On A Survey Among Members of The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0ncges and Universitiesl以及2009—2011年美国大学委托人与校友委员会(TheAmerican council of Trustees and Alumni,AcTA)《他们将学到什么?》(What wiu they learn?)系列报道的解读与分析,探析当今美国通识教育的现状。

一、百年美国通识教育简短回顾

近一个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在美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特别是在1967年至1974年间,出现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局面:大约四分之三的高校减少了通识教育课,以提高专业课程、职业性课程的比重。随着《高等教育法》的通过,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开始涌入大学。这些职业去向未明的学生,坚持反对用通识教育提供所谓广阔的视野,认为大学为自己提供职业性课程更有利。这种现象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有所改善。

20世纪70年代,教育过度职业化与专业化造成了学生完整知识的欠缺,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77年卡耐基基金会发布的报告——《大学课程的使命》称,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重灾之地”。哈佛大学继而于1978年发布《核心课程报告》,批判大学狭隘的课程设置,呼吁高校重视对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的价值。这些报告无不让社会重新唤起对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呼唤,即“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通向学生成功的大道往往依赖于学生对于具体职业的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由专业人士控制的社会不是一个明智而有序的社会……”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博耶、博克和施密德特等人提出的整体知识理论的促进下,美国掀起了新一轮旨在恢复课程的完整性、追求完整的本科教育的本科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成为本次改革的焦点之一。在这个背景下,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在全面评估本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和大量研究,以整体知识观为指导,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先后制订出各具特色的本科课程改革方案,率先改革各自的本科课程体系。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次改革并不彻底,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却已深入人心。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经课程类型和课程比重的变迁,美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包括实施机构、学制模式、考评方式及课程模式)。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实现“自由教育”特色的组成部分,占美国本科生课程的30%左右(图1)。

二、当今美国通识教育:鼓舞人心的成就与不可忽视的危机

(一)鼓舞人心的成就

2008年11月19日至2009年2月16日,对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906所会员高校通识教育的取样调查(表1)显示,2004年至2009年这5年间,美国通识教育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发展趋势与实践。与2004年相比,56%的高校已经将通识教育纳入为学校的优先工作,89%的高校注重对于通识教育的审核与修订。

1.明确通识教育预期学习结果

据该调查结果显示,78%的高校已经制定了明确的通识教育预期学习效果。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提出将通过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信念以及美满的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有效的逻辑推理和定量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科学认知能力”,形成“对社会及其价值观的文化理解,并且具备对不朽艺术的审美能力”。所有被调查的高校都认为,其预期学习结果都涉及广博的知识与技能领域,并且会适时增设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课程。目前,美国通识教育预期学习结果中涉及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分析及口头交际等技能,如77%的高校在其预期学习结果中注重写作技能;而美国通识教育预期学习结果涉及的知识领域则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全球文化及数学知识,如72%的高校在其预期学习结果中涉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图2)。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本科型大学与研究生型大学比博士型与研究型大学略胜一筹。

2.注重通识教育“学习实践”

在过去的5年中,全美各高校都积极强调通识教育的学习实践(Learning Practices)。近些年来,美国高校不管是否将通识教育置于更为优先的位置,都在本科生科研、新生经验、出国留学、课程服务性学习、实习、新生学术研讨会、多样化学习与经验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其中尤以本科生科研、新生经验及留学这三项最为突出。78%的高校认为其“学习实践”中注重本科生科研项目;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对于人才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意识的要求日益提高,71%的高校纷纷加强了学生留学实践(表2)。

3.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形式

为了实现培养“全人”及传授“全人类”的知识的教育理念,全球课程、新生研讨会、多样化课程及跨学科课程成为半数以上大学的通识教育计划共同的课程设置形式。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会综合使用全球课程、新生研讨会、多样化课程及跨学科课程等课程形式(图3)。

4.形成多样、综合的课程模式

至于通识教育实施的课程模式,分布型成为最为广泛采用的模式,五分之四的高校在其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分布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64%的高校普遍采用融合型课程模式(如马里兰大学),即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分布型(Distributionmodel)为主,主题型(Thematic required courses)、高级型(Upper-level requirements)、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及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ies)等多种模式为辅的课程模式;只有15%的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单独使用了分布型课程模式(图4)。

美国留学本科教育和我国有何不同?美国留学大学本科教育体制的先进之处在于其通识教育理念(Liberal arts education philosophy)。该教育理念规定美国的大学生必须要接受相当的通识教育后才可以接受专业化的教育。  美国留学本科通识教育包括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这几个大的领域。如果学生是进入综合性大学(俗称大U)的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或者是自由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那么通识教育的学分比重一般在50%左右,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而如果学生很早就志向明确,进入了更加专业化的一些学院,例如工程学院,例如医学院或者商学院之类的本科阶段的项目,那么通识教育的理念依然要求这些学生至少有25%的学分是在这几个基础领域内修得。

 这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学生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社会,明确自己的目标,因而专业选择会更加理性。

 当然,另外一个优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接受了全面的人文和艺术教育的理工科的学生,将更容易理解人的需求,更懂得与人合作,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留学本科屡屡有大学生创业就能一飞冲天,而中国的大学教育除了能培养一些行为怪异的编程高手外却鲜见此类案例的原因。

 附:美国大学本科专业选择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我敲定了专业,也就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和生活。

 这应该是大学新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最普遍的误区。美国大学里,本科生转专业是十分普遍的事。事实上,60%美国本科生都在刚刚迈入校园之时对他们想要学习什么专业一无所知。除此之外,50%的美国本科毕业生从没有从事过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余50%的毕业生也都转了行。平均每个美国成年人一生在三个不同的领域工作过,从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到退休平均会换15次具体岗位。

 所以,如果你对想要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毫无头绪,完全不要担心!其他人其实都和你一样!

 误区二、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出错,便会一辈子困顿其中。

 中国的文理分科从高中起就限制了学生们的选择。但是,如果那么多学生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对自己未来想学什么犹豫不决,多给他们点时间思考不是更明智的选择吗?美国大学正是深谙此道,直到大三春天才会要求学生们确定自己的专业。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70%的美国本科生转过至少一次专业,50%转过两次甚至更多。从没有转过专业的学生凤毛麟角!

 误区三、选择恰当专业的唯一方法是亲身尝试。

 这个误区其实不是完全错误的,实践确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这个也可以解释上文中提到的,为什么那么多本科生转专业。然而,这种策略耗时耗力?想要搞清楚一个专业具体学什么,你需要报名上一门几乎全系学生都会修的高级课程。这样的课程能让你明白该学术领域的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习惯和文化本质。为了修这样的课程,你首先需要修一些预科课程。但是你有可能没时间去上预科课程,尤其是当你求知若渴,想在最终确定专业前体验五六个不同专业的时候。

 其实做任何事都是有风险的,选专业也是个教你如果承担高收益风险的好机会。尝试一些课程,但是不要太多;保持兴趣的多元化,但是要了解其中哪几个会对你最有益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多与他人交流!你的同学、学长学姐、教授、学校辅导员和院长都会乐于向你伸出援手。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88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