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料的配制:
配方一:棉籽壳92%,麸皮5%,豆饼粉1%,过磷酸钙1%,石膏1%,另加石灰2%。
配方二:玉米芯85%,麸糠10%,三元复合肥1%,草木灰1%,石灰3%。
配方三:麦草粉75%,麸皮10%,玉米面10%,石灰2%,石膏2%,过磷酸钙1%,另加尿素0.3%。
拌料时,重点是掌握含水量,一般掌握在60%~65%。以手握湿料,指缝间见水而不滴为宜。拌匀后要闷料30min。栽培料要发酵,方法是:将拌匀的生料堆成宽1.0~1.5m、高1.0~1.5m、长度不限的料堆。建成料堆后,用直径4cm的木棍在料堆上扎孔通气,每孔间隔40~45cm,然后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在料堆温度自然上升到65~70℃时,保持24h,而后进行第1次翻堆,如此进行3次翻堆即可。
2、装料播种:
装袋时用cm×cm×cm的聚乙烯袋。采用3层菌种2层料的方式播种。播种量一般为料的10%~15%为宜。播种后用大头针或小铁钉沿两端和中间菌种部位环形扎孔,扎8~12个小孔。在装袋和播种时要注意是菌块大小,菌块一般为大枣大小。
3、发菌管理:
采用菌袋堆垛方式,一般以2~4层为宜,袋间、层间保持一定间隙,此时管理以遮阳、保湿为主,棚室温度控制在20℃左右。菌种萌发后,菌丝生长旺盛,需氧量大,管理以散热、通风为主。要注意翻堆,同时检查杂菌污染情况。料内温度不可超过30%,以20~25℃为宜,此期大约持续10d。菌丝长满料面后,向料内延伸生长直到料内全部长满菌丝,此时仍以通风和降温为主。菌丝颜色进一步浓白,菌丝向子实体转化,此时管理重点是:一是降低温度,增大温差。一般是8~10℃,低温可刺激原基形成,气温20℃以下为适宜。二是增加湿度,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三是增加光照,去掉遮阳物,用光来抑制菌丝生长、促使菌丝扭结。
4、采收:
鲍鱼菇七八成熟,即菇盖近平展、盖缘变薄稍内卷,尚未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收。此时菇体组织紧实、质地细嫩、质量好。采收时用双手轻轻扭转采下,然后用刀削净菌柄基部的培养料,菌盖向下、菌柄朝上放入专用塑料箱、泡沫箱内待售或进行深加工。
杏鲍菇催菇及出菇管理的技术要点是什么?
杏鲍菇是中温偏低类型的食用菌,因其菌柄基部具有杏仁味而出名。杏鲍菇因具有丰富的营养,并有抗癌、降血脂、润肠胃、美容等功效,故获“平菇王”的美誉,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现介绍一种将玉米芯粉碎后,在秋冬季节栽培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一、玉米芯处理 在每批玉米收获后。将玉米芯及时收集晒干,用秸秆粉碎机粉碎成黄豆大小的颗粒备用。
二、配方 玉米芯80%、生石灰3%、麦麸15%、磷肥1%、石膏1%,加水比例1:1.1。
三、配料与装袋 原料按配方配制好后,加水混合均匀,不能使培养料有干颗粒存在,当含水量达到55%后进行装袋。菌袋采用常规的22cm或23cm聚乙烯菌袋,装袋要求松紧适当。在有些地方,也可以让培养料自然发酵,以利含水量均匀,培养料更加松软,便于装袋。
四、灭菌 将装袋完毕的菌袋迅速放入灭菌锅内进行灭菌,料袋装锅时要留一定的空隙,或者采用“井”字形排垒,便于空气的流通,灭菌时不出现死角。一般从菌袋加热达到100℃以不超过4小时为好,所以开始加热升温要快,火要旺、要猛,否则会把培养料蒸酸蒸臭。等温度达到100℃后,要用中火保持此温度10~12小时,中途不能熄火降温,最后用猛火攻一下,停火焖一夜,以免影响菌袋的灭?功率。
五、接种 将灭菌后的培养袋移入经过消毒灭菌的接种室,让其自然冷却。当菌袋温度降到30℃以下后,才可进行接种。接种前,关好门窗,打开消毒器,消毒40分钟;关机15分钟后,接种人员才能进入,接种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接种时,接种人员的双手要经常用酒精消毒,除了拿菌种外,不能触摸任何东西;直接将菌种分成小枣般大小的菌块,迅速填入菌袋两端中,套上套环,送人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
六、菌丝培养 菌丝培养指从接种完毕到杏鲍菇菌丝长满菌袋并达到生理成熟期间的管理。接种后的菌袋,不要堆码太高,要根据气温的高低进行,气温低,可以适当堆码高点。适当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也要注意通风和换气,满足菌丝对氧气的要求;还要注意控制培养室的温度,以不超过25℃为宜。还要经常检查培养袋的温度,注意降温,以免发生“烧袋”现象。杏鲍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培养室应保持较暗的条件;还要注意培养室的湿度不要超过60%。同时注意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及时拣出杂菌并进行处理。一般培养30~4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然后进行出菇管理。
七、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菌袋后还要再过一段时间的后熟期,才能进行出菇管理。先将出菇场地打扫干净,最好是用消毒剂和杀虫剂彻底消毒和杀虫后再使用。出菇场可采用床架式,以有效利用空间。将菌袋搬入栽培场,杏鲍菇如果第一潮菇出不好,将会严重影响以后的正常出菇,因此,首批菇蕾培育尤为重要。菌丝长满菌袋后,须继续培养10~20天才能催蕾出菇,并掌握宁迟勿早的原则。最佳开袋时间应在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并已开始出现小菇蕾时。开袋时,将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高于料面2cm为宜,或用剪刀将料面袋膜割去即可。出菇场温度应控制在10~15℃,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90%,为了保证达到湿度要求,也可以在上面盖一层微膜,以利保湿,但要经常揭膜透气,以利保湿促蕾出菇。要加强通风换气,并保证有一定的散射光,以利子实体的生长。
八、出菇后管理 杏鲍菇在适宜条件下,从现菇蕾后约15天就可采收。当菌盖平展、颜色变浅、菌盖边缘微内卷时为最佳采收期。采收后要进行菌袋清理,采用注水或浸水的方法给菌带补充水分,然后让其自然生息养菌7天左右,之后方可进行出菇管理。一般袋栽杏鲍菇可采收2潮。
九、注意事项
1 杏鲍菇在栽培出菇期间,不可向菇体上喷水,其湿度的调节应采取向空间喷水的方式进行。
2 杏鲍菇出第一潮菇时,如果菇蕾过多过密,可进行疏菇处理,以保证杏鲍菇的商品质量。
3 杏鲍菇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较差,在栽培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4 杏鲍菇的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通联: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635000)
(1)催菇管理
杏鲍菇如果第一茬菇出不好,将影响第二茬的正常出菇,因此,首批菇蕾培育尤为重要。菌丝满袋后,须继续培养10~20天才能催蕾出菇,并掌握宁迟勿早的原则。菌棒培养完成后,排放在菇棚内,呈南北向,每个菌墙两排,出菇端向外,菌墙间留出管理道(图4-40)。催蕾要在较低的温度(10~15℃)及适当的散射光的刺激下进行。
图4-40 杏鲍菇墙式栽培
虽然催菇效果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但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湿度,特别是在冬季或冷库、山洞生产时,湿度往往达不到要求,导致第一批小菇蕾形成后,由于湿度太小或通风过量,将袋口料面吹干造成菇蕾死亡,再增加湿度也很难弥补,常在料面形成无规则的疙瘩,随后在棒的四周也形成畸形菌蕾,很难正常生长。所以,菌棒出菇时先不要全部开口或将两头多余的塑料割掉,要将湿度稳定在85%~95%时再开口,并先开一个小口,以免料面干燥。有必要时,在菌墙上罩上塑料薄膜,并适当通风换气,保湿促蕾出菇。为使菇出得整齐一致,也可采用搔菌措施。当气温高于20℃时不宜开袋。
(2)出菇管理
经过5~7天的覆膜促蕾,当菇蕾长至黄豆粒大小,菌盖呈淡灰色时,即可开袋,并根据菇形,进行疏蕾,每穴留3~4个。如不进行疏蕾,商品率很低,严重影响产量。同时,根据菇的大小、数量适当加大通风量,配合通风,把菇棚温度控制在10~18℃。温度低于10℃,原基难以形成;高于18℃时,子实体生长突然加快,品质下降,小菇蕾因缺少养分供应而萎缩,原基亦停止分化;持续在20℃以上时,原有子实体菇柄和培养基表面组织块会变软、萎缩、腐烂。同时,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0%。在水分管理上,尽量不要把水喷到菇体上,特别在气温升高时,容易使子实体发黄,严重时还会感染细菌,造成腐烂。
(3)采收与转潮管理
杏鲍菇采收标准应根据市场需要而定。出口菇要求菌盖4~6厘米,柄长10厘米左右;国内市场要求不严格,一般当菇盖张开、平整、边缘微内卷、孢子尚未弹射为采收适期。
第一潮采收后,清除老菇根、残菇,控制通风,适当提高温度,促进菌丝恢复,积累营养,利于转潮,同时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春季温度上升很快,各种害虫增多,严防高温、高湿,以免二潮幼菇死亡霉烂。冬季菇棚应适当加温,确保正常转潮。
一般第一批菇于接种后50~55天采收,头潮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0%~50%。采收后15天左右可采第二潮菇,整个生长期可采收2~4潮,后几潮菇质量相对较差。目前生物学效率可达60%~70%,覆土栽培可达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