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养殖产量稳步上升
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人工养殖试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90年代河蟹养殖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后,面积、产量迅速提高。如江苏省产量一直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总产值已超过200亿元。
(2)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增收作用显著
河蟹产业已成为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增收的“黄金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3)养殖技术基本成熟,养殖方式不断创新
主要核心技术包括亲本的提纯修复,采用生态育苗技术、培育壮苗,推广强化培育大规模蟹种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养殖水环境,采用稀养、混养和轮养技术,建立完整的河蟹质量标准体系等。
(4)注重产品质量建设,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为提高河蟹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在河蟹产业中实施,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优质河蟹养殖基地建设,组织河蟹产品的认定。与此同时,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每年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举办优质大闸蟹系列推介活动,产区举办“螃蟹节”,进一步提高了河蟹品牌声誉,扩大了市场需求。
(5)经营机制有所创新,产业化经营开始起步
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水平的提高,河蟹产业的经营机制也在探索创新,企业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些元素在河蟹养殖中出现,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河蟹产业的发展壮大。
(6)销售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商销售异军突起
“河蟹产业+互联网”,正在推动河蟹产业转型升级。河蟹产业迈出了电商新步伐,为业界创新打造了全新的营销物流模式。近年来,电商以有效减少流通环节、大幅度降低流通费用等优势,凭借最新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更大程度上提升河蟹物流服务水平,从河蟹产地可以一步到达消费者终端,某些品牌河蟹的电商销售已占据“半壁江山”。
网围养蟹模式有哪些操作要点?
稻田养蟹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立体种养模式,稻蟹共生,各得其所。稻田养蟹对水稻单产影响不大,每亩可产蟹20-30公斤,比一般稻田亩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其主要技术要点:一是选择好田块,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绝对没有污染,土壤保水性好,能集中连片;二是搞好田间工程,主要是稻田养蟹的沟池,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个部分组成。环沟是养蟹的主要场所,在田块四周堤埂内侧2-3米处挖沟,沟宽1.5米左右、深1米、坡比1:2,成环形。田间沟主要供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每隔20-30米开一条横沟或十字形沟,沟宽50厘米、深60厘米、坡比1:1.5,并与环沟相通。暂养池主要用于培育幼蟹、暂养蟹种和收获商品蟹,一般开挖在田的一角或一边,池长5-10米、宽2-3米、深1.2-1.5米。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水面占稻田面积的20%左右。蟹池、蟹沟要中间深四周浅。如果连片养殖面积大,控制条件好,还可以把周边灌排水沟利用起来,作为稻田养蟹的暂养池或环沟,以扩大养蟹水域,不减少或不影响稻田面积。
?网围养蟹模式操作要点为:
(1)网围区的选择
湖泊网围养蟹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湖泊开阔,水质良好,水流缓慢通畅。二是水位适宜,常年水位1~1.5米,水位落差小。三是湖底平坦,底质为黏土,硬泥,淤泥有机质少。四是水草茂密,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敌害生物少。五是不影响蓄水、排洪、船只航行,环境安静,交通便利。
(2)网围建造
用网目为1~1.2厘米的聚乙烯网片作围网,用毛竹作桩。围绕圈定的养殖区打桩、挂网、每1~1.5米1个桩,网的底部用石笼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紧贴,并沉入底泥内,网的上部高出水面1~1.5米,顶部再装0.5~0.7米向内倾斜的倒网,以防止蟹从网上爬出。一般网围面积为30亩左右为宜,最大不超过100亩,通常在养殖区外再建一道网围区,以确保安全。也有以竹箔代替网片形成箔网。竹箔每根竹片插入泥中比较坚实,不易被河蟹咬断,淤泥较厚的湖泊,抗倒伏效果好,但使用年限短,制作费工时。而网围制作方便,但抗倒伏差。
(3)种植水草,保护水草资源
湖泊和网围内水草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河蟹的数量、规格和品质,而且关系到网围养蟹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为保护湖泊的水草资源,一方面务必保护好围网外的水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在网围内种植水草。其方法是用网片将网围一分为二,先用一半水面放养蟹种,另一半水面种植水草。目前生产上大多种植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和苦草。水草的栽培方法同池塘养蟹。待水草长成后,将水草的一端用湿泥包裹成团,抛入另一半未放养蟹种的网围内,待其长至50厘米左右,撤去分隔网片,使河蟹进入水草区即可。
(4)蟹种放养
长江流域饲养成蟹,必须选购长江水系蟹种,避免“辽蟹”“瓯蟹”。避免购买性成熟的蟹种,购买时时注意蟹种质量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壳较薄,脐较薄,紧贴身体,蟹种购来后,用万分之一的新洁而灭或30克/升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以防治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有条件的最好用当地的蟹苗自己培育蟹种,蟹种以3月水温在10℃左右放养最好,此时气温低,运输成活率高,放养规格为80~200只/千克的越冬蟹种。通常每亩水面放养200~400只蟹种,网围养蟹一般都采用鱼蟹混养,鱼种放养仍按常规进行,但放养结构上应减少一部分草食性鱼类,增放一部分鲫和鲢、鳙,以缓解鱼蟹的食饵竞争。
(5)加强饲养管理
①增投饵料:围网养蟹仅仅依靠天然饲料不能满足河蟹生长发育需要,因而应注意饲料的补充,对养殖区域内的水草、螺类等进行适当保护,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掠夺式利用。投喂的小鱼虾、螺蚌肉、动物下脚料、谷类和饼类等要新鲜,严禁腐败变质。要根据水温、天气天然饵料的多少及河蟹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投饲量,一般日投喂量为河蟹总重的3%~5%。应多点投喂,以保证都能吃到饲料。
②移殖水草:水草不仅是河蟹的优质饵料,而且还给河蟹蜕壳提供隐蔽环境,并具有改善水质的作用,因而水草对河蟹养殖必不可少,若养殖区域内水草较少,应注意移殖,水草面积可占水域面积20%~30%。
③注意水质管理:围网养蟹的水质管理,主要是注意清除污物、腐烂的水草等,并要注意禁止排放污水,禁止在水中沤麻,平时要注意清扫围网,防止网眼堵塞影响水体交换。另外,由于围网养殖在浅水区进行,有时会出现水草过于旺盛,密集,影响水体交换的现象,此时应注意清除过多的水草,若清除难度较大,可每隔20~30米开设一条宽2米左右的通道,以保证水体交换畅通。
④加强病害防治:夏季高温季节,蟹易得病,每15~20天可在蟹较集中的区域泼洒生石灰15~20克/米3防病,平时注意观察,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⑤严防逃逸:围网设置一定要牢固,一般应采用双层围网,每隔3~5米用木桩固定牢固,底部用直径15厘米的石笼踩入淤泥,上部要加盖网或塑膜以防河蟹逃出,养殖季节注意检查,看网有无破损,木桩是否牢固,石笼是否移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暴风雨过后及养殖的后期,要特别当心,多注意检查,严防河蟹逃逸。
(6)适时捕捞
湖泊网围养蟹,由于环境条件优越,生长比池塘快,性成熟也比池塘早,因此其生殖洄游开始也早,在长江中下游,一般9月中旬全部变成绿蟹,因此,通常在9月下旬开始捕捞,捕捞工具主要有蟹簖、人工蟹穴、地笼网和丝网等,捕出后的成蟹应放入暂养池暂养1~2个月后,再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