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松这一日来到景阳岗前,看看日已西沉,加上走了一天也不曾吃喝,又饿又乏,便想找个酒店吃喝一通,等吃饱喝足再过山岗。正想着,就见不远处有一处酒店,酒店上方飘动着一面酒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岗”。武松想:这家酒店真是吹破牛皮不上税,老子我走南闯北,什么样的酒我没喝过,别说三碗,三十碗爷我也喝得下。好汉武松不管三七二十一,提着哨棒就往里闯。“当”地一声,他把哨棒往桌子上一放,大声喝道:“拿酒来!”所有的人都被这个大个吓了一跳,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反正从来没见过,吵吵闹闹的小店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店小二哆哆嗦嗦端来二斤牛肉又满满地倒上三碗酒。只见武松端起酒来,肉也不吃一口,咕咕咚咚一口气把三碗酒全喝了下去。然后叫道:“再来五斤牛肉!”小二心想,今天碰到了一个能吃的主,要是天天这样,老板可就发了财了。五斤牛肉端上来,武松三下五除二就吃下肚去,边吃边去端酒碗,却是空的,武松问:“我的酒呢?混蛋,还不快给爷爷倒酒!”小二忙解释说:“爷爷你别生气,我们的酒它后劲大,叫三碗不过岗。再说这岗上有……”武松早就不耐烦了,说:“爷爷我纯酒精都喝过,还怕你这小酒!少废话,快给爷爷倒酒,倒慢了把你的头打烂!”小二一听,吓得腿都抽筋了,他把酒坛子也抱来了,站在武松旁边,武松喝一碗他倒一碗,边倒边想:“我们这里的酒可是假酒,是用甲醇勾兑的,可千万别喝出人命来。”武松不知道啊,他一连喝了十八碗,错过他的酒量大,抵抗力强,但是还是觉得头晕目眩。他心想,这家的酒真好,下回路过这里还得来喝。
吃饱了,喝足了,算过帐后,武松拿起哨棒就走,却被店小二拦住了,说山岗上有老虎,叫他在店里住一夜,明天再过岗。武松骂道:“小兔崽子你蒙谁呢,想坑老子的住宿费?”一把把店小二推开,东倒西歪地走上了景阳岗。小二见拦他不住,心想,也好,叫老虎吃了你,总比叫甲醇毒死你好,正好酒店没责任了。武松不知道,只道是店小二蒙他,其实岗上真有一只老虎。正当武松迷迷糊糊走着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老虎从草丛中窜了出来。这只老虎也是饿急了,几天来吃的东西太少,正想出来找点吃的,不想就碰上了武松,武松胆子再大,也被吓了一身的冷汗,酒劲一下子没有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本能地拿哨棒一挡,只听“咔”的一声,哨断成两截。武松想,什么名牌产品?还国际认证的呢,质量一点也不过关!“他妈的,八成是假货!”武松骂道。他把那半截哨棒一扔,不得已赤手空拳,左右腾挪地跟老虎周旋起来,老虎往前扑了两扑,没有扑到武松,自己却累得喘不上气来。原来这只老虎上了年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还有肺气肿,再加上饥饿,早没了力气。武松抓住机会,一下子骑到老虎身上,一阵子拳打脚踢,老虎脑血管破裂死了。
武松打死了老虎,心里安稳下来,但是头还是疼得厉害,心想,我走南闯北喝过这么多名酒,从来没有这种感觉,酒店别再是给我喝了假酒吧?不行,我得找他们算帐去。想到这里,武松转身就回到了酒店。店老板已经关了门了,正准备睡觉呢,听见有人砸门,开门一看是武松,他还以为武松胆小回来了呢,阴阳怪气地说:“‘大英雄’回来了。还是在我们店里睡一觉再走吧。”武松说:“放屁,老虎早叫我打死了。”店主一听老虎死了,大哭起来,原来老虎是他花二百两银子卖来养在岗子上吓唬人的,他能不心疼吗?武松喝道:“你给我喝的是不是假酒?!”店主见武松这么厉害,不得不承认是假酒,同时还承认了养老虎吓人的事实。武松一听,气上心头,要把这个店给砸了,还要向工商部门举报,这一下吓坏了店主,只见他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对武松说:“这样吧,我赔你一个哨棒,再赔你二百两银子,明天我再请新闻媒体宣传一下,说你打虎多么勇敢,不顾个人安危为民除害,这样你也就出了名成了打虎英雄,怎么样?”武松一想,我砸了他的店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就按他说的办,这样自己又有名又有利,何乐而不为。于是,武松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还不知道自己上了店主的当呢,还亲自上景阳岗上把老虎拖了下来。
经过各大新闻媒体的炒作,武松一夜成名,就这样成了打虎英雄。酒店也跟着沾了光,有武松作他们的形象代言人,生意越做越大,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分店,照样卖他的“三碗不过岗”牌假酒。后来听说,这个武松是个假的,并不是《水浒传》上说的那个真武松。唉!现在假的东西也太多了,叫人什么都不敢相信了!
中国有数千年的酒文化历史,相传,中国最早的酒来自夏朝时期的一位女子,酒的流传和用途随后跟着王侯百姓形影不离。
在古代,比较有名的两个能喝酒的名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武松。李白作诗里很多带有酒字,还有记载他每日都要喝酒,酒后作诗更是灵感爆发,杜甫就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当然我们说作诗和日常生活还是有些不同,即使李白爱喝酒,应该也达不到“一日许倾三百杯”的程度。
《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不过古人写诗歌有些时候就是要用一些夸张的手法表现,所以李白的酒量到底有没有数,还真的不得而知。还有我们熟知的武松,他喝了18碗酒,吃了2斤牛肉,“生龙活虎”的过景阳冈,还杀了一只大虫。武松也是文学作品的形象,他酒量就这么好,不怕撑死、醉死?这是不是夸张呢?
按照水浒传写实型故事描写,虽然是小说故事,可是没必要特别夸张,否则就失去了让人阅读的兴趣。所以武松的18碗就也许在当时真的有人喝过,才被写到故事里。可是,古代真的有人可以喝18碗酒吗?对于这个疑问,有学者表示:换你,你也行!
近些年来,我们考古发现了很多青铜器,而令人惊叹的是,有些青铜器中竟然还存放着酒。这些酒证明了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酿酒技术。只是,古代的酿酒技术和现在的技术有些不同,那时的酿酒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发酵,在蒸馏酒技术发明之前,酒的度数都是非常低的,大概只有5度左右,有些甚至只有些酒的味道,只能当作饮料来喝。
到了春秋以后,古人的酿酒技术发生了革新,虽然还是没有蒸馏,可是经过固态发酵原理,酒的酒精度有了提高,最高可以达到15度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粮食的产出,酿酒也得到了进步。可是受到技术限制,直到元朝时期,人们才应用了蒸馏酒技术,这时的酒真正达到了高酒精度,在60度酒精的影响下,古人们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酩酊大醉。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末年,这时候虽然社会有进步,可是酿酒技术还没有进化到先进的蒸馏技术,按照合理推测,施耐庵所说的酒,也只是酒精度很低的,相当于现在的“醪糟”、“糯米酒”。况且,武松喝酒的地方叫做阳谷县,仅仅是一个县城道旁的小酒棚,以这店子的级别来看,即使名号再响的酒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论是酒精度还是纯度,都并非顶级。
还有一个细节,武松在喝酒时说,让店家“筛”酒过来,意思是过滤一下再倒上来。这个意思也是表明当时的酒很浑浊,杂质多,酒精少,为获得口感才需要“筛一筛”。
在古代有着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划分,当时的平民与贵族皇家是完全不同的待遇。如果说真的有一家店可以酿造出高度的好喝的酒,酿酒的师傅请一定会早早地被官府请去,不是进宫御用,就是被官府留下,怎么会留到外面自己在小店里卖酒。
所以可以分析出,三碗不过岗的酒仅仅是在当地周围住户百姓中有点名气,实际上也就是普通的酒而已。另一方面,宋代陶瓷技术发展很快,所以装酒的器皿也各不相同,如果拿着宽口浅碗喝酒,一口一碗也是稀松平常。
这么看来,武松喝着小碗的几度的酒,18碗当然可以了。再加上食量大一点,时间长一点,这么多东西还真是不会把人“撑”着。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店家一直劝武松别喝,又一直给他倒酒,一边口里说官府不让喝酒过岗,一边又打出三碗不过岗的牌子,这种事情也很蹊跷。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吃完了,提着哨棒就走。
如果店家果真重视客人的性命,在严格遵循官府号令的同时,应该真真切切的每个人只卖三碗酒。难道客人叫喊着再加酒,老板就要给加吗?又不是第一天做生意,喜欢贪杯的酒客有很多,凶了几句就加起酒来,现在看那店家也并非什么善人。他们的目的一个是多赚钱卖酒,二是故意激起客人逞强喝酒。事后说起来,是客人蛮横不讲理,让这店家也是没有办法。
按照当时的风气和习武之人的豪爽,越是不让干的事越想试试看。尤其是在喝酒这件事上,哪位大侠曾经害怕过?所以,这店铺不但故意引客人多喝酒,抢着喝酒,事后真的走到山岗上,来个死无对证,可谓有些阴险了。也正是武松酒量不错,也正是店家贪财,也正是那宋朝的酒度数低,所以才促成了武松创出了“18碗”的壮举。
后来,武松虽然喝醉了靠在大石头上,不久就恢复了战斗力,两个对手你追我赶好不灵活,这酒的度数就更加确信是不高了。
当然,武松微醺之下还能打死一只吊睛猛虎,这说明他武功还确实很高,论勇敢和武艺程度,在梁山上排名14,当了步兵统领,还真是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