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大学生写作有多难
好久了,对于写作渐渐有了一种畏惧。不敢写了,即使强迫自己开始写,也感到举步维艰。写作真的这么难吗?
为了找回生命的某种营养,我读了好几本积极向上的长篇,每一本都有发自内心的震撼。而且,就在读完这些,心中也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可真的坐在电脑前,每次打开要写作的那个文档,手就像冻僵了一般。文字,词语,句子,突然间都显得那么陌生。
至今还记得,到达北川时,一位朋友给我讲,他们看到我给帮忙写的一篇公告。为了欣赏那篇公告,他们把办公室所有的人叫到了一起,从那一刻起,那个办公室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敬畏,至少是对我笔下文字的敬畏。那篇在普通不过的公告产生这样的影响,是我没有料想到的;无疑,因为这篇文章,我在北川受到了更多的尊重。
听着朋友这样讲,心中不能说没有被虚荣的欣慰包围。我有理由写出更好的文字,写出更美的文章,为了那些读过我文字,并对文字产生过敬畏的人。
想想来,写作差不多两年了。算不上声名远播,由写作也带来了不少名号。为了追求简介的丰满,曾经我也热心加入过很多所谓的文明学组织,在乎每一个有几百分之一的获奖征稿启事,收集每一篇都可能带来希望的投稿邮箱。最后,这些又带来了什么呢?不可否认,他们让我的生活多了“花田半亩”,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我就注定要不懈地耕耘下去,正如我相信的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
写作以来,比一张张稿费单,获奖证书,某某会员证更值得欣慰的,或许是人们的口传耳过吧!很多人都用起了“作家”称呼我,尽管其中多少带着讽刺意味,可我相信这是对我的鞭策——选择了文字,就无法拒绝这一称号。可我自知,我离这一称谓还有着“十万八千里”。
相比而言,有些人称“才子”“老师”等等也就显得真诚多了。每次听到有人这样口传我,或者这样“奉承”自己,心中都有种无言的痛——我用什么来回答这个美好而遥远的称谓呢。对于我,除了写出更优秀的作品,还有什么理由呢?
回想起来,初开始写作的时候,那是心中的那份兴奋啊!每天笔耕不缀,现在还保留着很多那时的文字稿纸,尽管我觉得没有多少价值,可那是一个生命与一种伟大事业交集的起步,具有里程碑意义。现在看看那些,心中多有惭愧。至少一年了吧,我已经再也没有在稿纸上写作了。电脑写作是简单,可每次打开电脑总有种无法静下心来的感觉,这样的状态自然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我一直爱好散文,可现在感觉写起来越来越难,散文在我心中也越来越神圣,似乎我们之间的距离没有随着我文字的积累变近,反而更远。我也想尝试小说——长篇小说,可这一想法很久了,迟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动笔。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心理上打开电脑的写作欲望消失。面对这么一项庞大的工程,总有种畏惧的感觉。
大三了,时光悠悠,大学还有几何?本来计划在大学出几本书的,现在看来,似乎是一本书都出不了。湖北一同龄文友邀请一同出本书,我本来积极性很高,可是考虑很长时间后,觉得实力还是不够,于是渐渐有了退缩的感觉。终于定了,出个两万字的十人合集。从心里讲,我们都不是很满意,我们还是希望两个人出一本,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初出道,文章还嫩得很,没有点名声,至少我不可能花上几千块买一堆废纸放在家里。可是,每当和文友聊天,他那充满热情的话语,总让我感到惭愧——我相信,他对于文学的执着远甚于我。
昨天那位文友传来一篇稿子,让我看看。看完感触很深,至少我觉得他的文笔很大程度上已经在我之上。不是嫉妒,只是我觉得自己太堕落,我原本也可以通过不断地练笔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峰。
终于深深地体会了路遥的那些话,“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我也算是个勤劳的人,可在写作上,至少这一年以来内心有太多的浮躁,付出的毅力和艰辛是不够的。
文学,写作,一度成为我充实大学的手段;如今,也成了我迷惘青春的症兆。或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有迷茫,写作也是如此。
迷茫的路口,唯一能做的应该就是静下心来,重整衣装,再出发。我依然坚持在很多随笔中的观点,我丝毫没有放弃文学的爱好,更没有让我的文学之旅就此止步,只是我需要一种新的姿态耕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