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职业规划考核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这些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考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目标和原则的理解。
职业兴趣测试:
让学生完成一些职业兴趣测试,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并解释测试结果。
职业能力测试:
让学生完成一些职业能力测试,如一般能力倾向测试等,并解释测试结果。
职业技能测试:
让学生完成一些职业技能测试,如职业技能鉴定等,并解释测试结果。
职业价值观测试:
让学生完成一些职业价值观测试,如职业价值观问卷等,并解释测试结果。
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考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和方法的理解,如自我分析、职业分析、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
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趋势:
考察学生对当前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个人职业规划案例分析:
让学生分析一些个人职业规划案例,并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岗位认知类:
考察岗位胜任力,对职业目标的理解。
情景题类:
结合热门观点/趋势提问,考察岗位胜任力和实战能力。
评分标准
计划路径:
占比20分,着重考察学生近、中、长期的发展计划,要求符合逻辑和现实,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职业理由:占10分。
职业探索:占比15分,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体就业趋势、目标行业的行业现状、工作内容、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动态调整:占比15分,考察学生是否科学设定评估方案,并制定调整方案,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自我认知:占比25分,评分主要从学生对个人优劣势、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内、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自我,并运用人才测评工具评估方面考虑。
职业决策:占比15分,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详细描述职业目标的选择过程、备选目标,要求职业决策符合外部环境和个人特质,正确运用评估理论和决策模型。
学习实践行动:
围绕目标职业要求,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所学专业,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习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动态调整:
及时对学习实践行动成效进行自我评估,总结分析收获、不足和原因,对职业目标和学习实践行动路径等作动态调整。
考勤和课后作业:
考勤占总成绩的54%,每次课出勤即得9分,6次共54分。课后作业可能包括写一篇关于最想去单位的调查报告。
这些考核内容和标准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职业环境,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